浅谈如何让语文教材活起来

2015-12-23 11:40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龙湖中学民生校区232001
学周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龙湖中学民生校区232001)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材活起来

黄羽(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龙湖中学民生校区232001)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转变,它的教学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传达彼此的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面对这种需求,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材处理

一、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认识

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文件,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到使用,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甚至到教学过后的反思,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可是,真正在理念转变过程中,要想落到实处,使新的理念和教材内容达成统一,取得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为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与语文教材之间寻求完美结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教材和处理教材。

二、正确认识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性与定位

(一)初中语文教材的过去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在众学科中的尴尬地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相信不少语文教师常常会遭遇以下尴尬情景:自己在讲台上说得兴起,这时想得到响应,于是会有意无意说起某篇曾学过的课文,却发现台下响应者寥寥无几,只落得一声叹息。按理说,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为什么结果却是这些精品却往往遭受冷遇?

客观上,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成绩,但语文试题极少直接从课文中出题,因此,除了完成一些必背的古诗文应付考试,学生对其他课文丝毫不重视。

主观上,语文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而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

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课本对于学生只是摆设,不能发挥教材的功用。教师也越来越怕教语文,甚至有越来越教不好语文的“错觉”;学生则是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出现一种“语文恐慌症”,怕写作文、怕背文言文等等。这样的尴尬使得原本是众学科中的基础和带有工具性质的语文学科,因为学生怕学,教师厌教,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风采。

(二)初中语文教材的现在

情况的好转缘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这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不少生机和活力。

首先,新课改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因此不能过分依赖于书本来讲授语文知识,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使用,从各种渠道发掘教学材料,绝不能和以前一样把教材简单地当作教条来教。教师在教材使用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寻求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这样做的确使得语文教学的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丰富,但结果却是资料纷繁多样,却让人感到越来越不实,越来越空洞。

其次,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过多,目前就有十三个版本,其中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全国用的地方较多,不同的版本当然给语文课本知识注入了许多新鲜元素,知识点的分布,内容的组合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同时版本过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固定模式,有时查找资料备课时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学生也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中弄得牢骚满腹。

三、新课程标准下科学处理教材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纽带,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桥梁”。因此,要把教材活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应对它进行科学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它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这一目标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一)重组语文教材

教材重组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具体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它的前提是要符合语文课程的规范性,突出文体特点,符合学生实际,以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原则。

我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的时候,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次调整。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并不是太好,而且对于新闻体裁的文章也是第一次接触,而教材上设计的这两篇文章,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不是很规范地按照新闻五要素的形式组织文章的,这对于本身语文功底并不扎实的学生来说,一上来就学这样一篇文章显得有些难度;而第二篇《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文章就显得很规范,便于学生接受。于是,先教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再接着教学第一篇,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当然取得的效果也好很多。

(二)语文教学材料应富于变化,有所取舍

由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涉及的空间是非常广的,再加上学生认识和了解事物及道理的能力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理解出发,在教材上做到不拘一格、取舍得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那么,对于教材为什么要做到有所取舍呢?一是为了先有所得。教学的目的首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过多地传授知识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困惑甚至是反感。二是能够摒弃多余,更好地瞄准教学的目标,减少不必要的生成。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文章很长,要做到长文短教,我就采取了有所取舍的教学方法,以一条主线的形式来串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清行文线索,出示一个主问题:丑小鸭先后流浪到了多少个地方,受到了怎样的遭遇?第二课时的主问题设计是: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分析原因,最后步步生成得出结论。所以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设计教学,但是关键的一点必须是体现教材所要解释的“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时刻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知识量和方法之间,教师应该更注重方法,当然这不等于不要知识,知识是基础和手段,是基础目标。这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前提下,真正做到了解语文的内涵与韵味,做真正会语文的教师和懂语文的学生!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