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建设

2015-12-22 16:12刘蓉张良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城市社区社会治理

刘蓉+张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体制的转型发展,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在促进城市基层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状况直接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城市基层社区的贯彻落实,影响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实际效果。本文重现了上海市静安区在党群工作者能力建设问题上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以胜任力理论为支撑构建理论模型,并结合地区实际对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状况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五项对策。

[关键词]社会治理;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0-0045-0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大量的社会成员脱离传统的“单位”而走入社区,转变为“社会人”和“社区人”[1],城市社区成为基层社会的基本治理单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度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社会治理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治理的绩效,而社区治理取得良好绩效的关键在于社区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否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因此,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选配好社区治理的领导班子[2],优化社区治理的专业队伍,是达到“善治”的重要途径。[3]实践证明,城市社区治理的成败离不开一个“以党群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来做”的“班长”,而一个“班长”能量的发挥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集体。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也着重强调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建设。

在上海城市社区发展的实践中,社区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由社区党群工作者所扮演。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断层情况加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压力巨大等问题。[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社区党群工作编制少、待遇低,党群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等方面。[5]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能力因素也是当下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6]

二、胜任力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

党群工作者能力的构成假设

胜任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提出的,他把能够影响个人工作绩效,进而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根据胜任力理论,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是指这一特定主体能够胜任这一岗位所需的综合性本领。胜任社区党群工作这一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既与先天的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学习相关;既与内在特质相关,也受外部环境影响;既包括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也包括核心化的价值取向、个性动机。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把社区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构成分为技巧性能力、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三个层面。第一,技巧性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政策解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第二,基本能力,包括资源动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矛盾化解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受内在动机、特质与外在

知识、技能共同影响决定的。第三,核心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统领全局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变化预判能力等,这些能力是由内在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所决定的。

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构成假设的三个层面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实施具体有效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社区党群工作者所需的技巧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相对比较容易培养与提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升,一方面依赖于技巧性能力所提供的基础支持,另一方面也与后天的学习培养密切相关,其中个人的动机、内部特质是影响基本能力发挥程度及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核心能力不仅受基本能力的内化状况、个人动机、内部特征等的影响,而且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相关联。

三、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党群工作者

能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社区形态较为成熟,社区成员构成多样,历来十分重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在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问题上,静安区委组织部在实证调研中发现,党群工作者自身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不高是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遂提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性是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和方法,对静安区236名党群工作者(包括71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46名社区党群工作者、119名其他类党群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

(一)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能力状况分析。在被调查的全部71名社区党总支书记中,认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完全满足工作需求的仅占到9%,72%的书记认为其能力结构仅仅是基本满足工作需求,另有17%的书记认为现有的知识能力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求。从年龄结构来看,静安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的党总支书记48人,占总数的68%,40岁以下只有9人,占总数的12%。在年龄较大的党总支书记中,有相当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因转岗而分流到社区工作的,他们中许多人曾是国有企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能手,表现出适应能力较强、工作思路清晰、对党忠诚敬业的显著特点,但也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其信息获取、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年龄相对较小的党总支书记一方面缺乏历练经历,另一方面担任党总支书记的时间不长,在统领全局、变化预判、资源动员、矛盾化解等方面显得能力不足,但这些年龄较小的党总支书记具有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在一些基本能力与技巧性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因此,静安区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的年龄断层造成了能力结构的短板不一,年龄小的总支书书记核心能力以及部分基本能力有待提升,年龄偏大的总支书书记则更应适应新时期居民的新需求,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技巧性能力。

(二)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能力状况分析。从年龄结构来看,静安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年龄优势较为明显,年龄段在23-29岁的有33人,占总数的7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进社区。在与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交流过程中,许多人提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碰到“不知如何说起”、“没有共同话题”等问题,造成了很难贴近社区居民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的尴尬局面。也有一些人感慨,“老书记经验丰富,在处理突发事件、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往往得心应手,社区居民也往往很买老书记的面子,自己处理类似的事情则缺乏魄力,偶尔有失稳妥”。由此可见,目前静安区的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并造成能力不足。从能力运用情况来看,技巧性能力有余,基本能力有待提升。对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处理能力、政策把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处在十分关键且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当问及目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时,有26.7%的党群工作者直接提出自身的能力素质有待提升;有38.8%的党群工作者认为群众不理解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在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有58.2%的党群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存在资源动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通过访谈发现,在年龄结构相对较轻的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中,由于其学历层次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其信息获取、公文写作、语言表达等一般的技巧性能力都相对较突出。因此,静安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结构的特点为信息获取、公文写作等技巧性能力有余,沟通交流、资源动员、政策把握等基本能力有待提升。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评价与需求。居民是社区党群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在对静安区71个社区的居民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中,有近90%的社区居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矛盾,会向社区党总支书记或党群工作者求助,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居民对其能力的评价也是社区党群工作者现实能力状况的真实反映。从居民参与度来看,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组织的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有着良好的参与度,多次参与的占69.2%。从满意度来看,居民对活动或服务的满意度相对更高,多次参与的居民满意度达到99.3%。由此可见,居民对静安区社区党群工作者的总体评价相对较高,对其能力相对较为认可。从居民要求来看,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听取居民意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反映居民诉求的能力。这四个能力都是最贴近居民的能力,这就要求社区党群工作者要切实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矛盾化解、危机应对等基本能力。

四、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拓宽选拔,建立后备梯队。针对城市社区党总支书记年龄结构老化、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按照“内育苗子、外引人才”的思路,不断畅通选拔渠道。一是探索“广蓄、优育、严选”的科学化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本社区(地区)的后备人才。从党群工作者、党员社工、就业年龄段的党员居委会成员中遴选、储备一批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同时具备一定领导才能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后备队伍。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党总支书记助理的方式,定向培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对于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广泛认可的优秀助理,通过届中任命或公推直选转为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或书记。

(二)保障激励,留住人才资源。全面落实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表彰奖励等政策,为社区党群工作者内在价值观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提供资源保障。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方面,明确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的等级制度,凡是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考核通过的社区党群工作者均可有序的晋升到上一级,为社区党群工作者提供了可视化的晋升空间。在表彰奖励方面,挖掘、宣传社区党群工作者中的优秀典型,及时提炼特色工作方法、工作成效,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先进社区党群工作者进行表彰。

(三)以老带新,互补能力短板。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充分发挥老社区党群工作者经验丰富与年轻社区党群工作者技巧性能力突出的双向优势。年轻的党群工作者跟随老书记深入居民区组织活动、化解矛盾,学习老书记的方法,积累经验;老党群工作者则学习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学习运用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获取与信息交流工具,并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社区工作。

(四)培训教育,学习中提高能力。以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为手段,不断提升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职业胜任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明确培训内容,不断优化培训方式。从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从观念上帮助社区党群工作者把社区工作转化为自身的事业,形成自我的内在激励。在培训内容上,系统设计培训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开展各类课程,包括政策理论、岗位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坚持问题导向、实践为重的培训理念,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等基础上,重点围绕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践思考为核心,通过专家理论解读、先进典型交流心得、分析研讨、归纳总结,在社区党群工作中形成对于破解难题机制和方法的共识。

(五)共建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共建活动包括支部结对共建与领导(指导)共建两部分。其中,支部结对共建主要指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的共建活动;领导(指导)共建是指在党群工作者与区级层面的对口政府部门领导直接面对面,共同探讨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有效地将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的资源、经验等引入到社区中。领导(指导)共建使党群工作者与对口政府部门领导直接进行交流,对组织沟通、政策把握等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对社区治理中疑难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德荣,邱素琴. 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J]. 党政论坛, 2007(2):30

[2]申利侠,章再彬.上海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9):51-53

[3]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中国乡村治理的“杠杆”效应——江苏如皋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的创新探索[J].人民论坛,2012(21):64

[4]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对加强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4):44

[5]朱雯,史文锐,贺明. 社会管理转型期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46

[6]石旭. 对提升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的思考[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4).13

作者刘蓉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良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城市社区社会治理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