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12-22 19:18韩洪泉赵凤欣李如瓛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校区

韩洪泉+赵凤欣+李如瓛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于2015年8月25日联合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60余篇,40多位军地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这个主题,既纵向看待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又横向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及上海在抗战中的地位,通过政治、军事、地域、现实等多重视角的深入考察,在多个层面推进了对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研究。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党的建设

(一)关于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14年抗战的历史视野,从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立场最坚定、主旨最持久、方略最全面、成果最显著等4个层面分析了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的体现。海军潜艇学院张若钦副教授等指出,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开展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两个方面,其中流砥柱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赤桦副教授认为,党倡导的全民抗战路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党提出的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经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任伟民教授研究了抗战时期党局部执政的历史,指出其主要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始终坚持为民执政、始终坚持廉洁奉公,这也为党领导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张蕾蕾副教授对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本经验包括从领导干部的教育入手、把转变思想作风放在突出位置、把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统一等等,并强调这些宝贵经验对提高强军征程中军队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关于抗战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南京政治学院顾林元教授等对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政治动员思想进行了研究,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抗战实际,广泛发动群众,形成了丰富的政治动员思想,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钱立勇讲师对抗战时期朱德的军事统战思想及实践进行了考察,认为朱德把党的统战理论运用到军事领域,着眼于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丰富了党的军事统战思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邵青副教授对抗战期间国共双方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运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更注重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孙子兵法,从而真正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军事思想。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建设

(一)关于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沈阳博士对抗战前后新四军的两次战略北上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指出两次北上历时不同、风格有别、意义迥异,其中第一次北上实现了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扭转了华中的抗战形势与力量对比,使党在政治上、军事上、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和优势地位。上海师范大学邵雍教授研究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时期的历史,指出由于陈毅、粟裕等人坚持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巩固了茅山根据地,而且开辟了新的游击区,为后来争取苏中、苏北创造了条件。

(二)关于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吴东莞教授从6个方面分析了抗战时期我军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出抗战中的宣传工作是动员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值得关注的是,有多位军队学者对围绕瓦解敌军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李志刚讲师指出,抗战时期我军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策略,对削弱敌军战斗力、为军事斗争创造胜利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红副教授从心理学原理运用的角度对我军瓦解日军工作进行了专业分析,指出我军运用认知改变、情感激发、榜样示范、重复宣传等心理学策略,向日军发起强大攻势,瓦解了其战斗意志,促进了其思想转变。

(三)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经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朱纯辉教授考察了抗战时期党坚持文化强军的实践,认为党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来强化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来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加强纪律文化建设来锻造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为今天打造强军文化、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南京政治学院张磊博士以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为断限,对人民军队军事文化建设的背景、内容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指出这一时期的军事文化建设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在教育、组织官兵,激励、鼓舞士气和形成对敌军的有效打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熊丹博士从组织制度基础、思想根基、社会文化基础的角度,阐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政治根本。装甲兵工程学院白朋举讲师总结了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

(一)关于上海党组织的建设与抗日斗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彩琴指出,上海全面沦陷后,上海党组织迁至华中淮南抗日根据地,以根据地为依托,保存和训练干部,开展整风学习,对上海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作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韩洪泉讲师分析了党在上海教育界的组织建设和领导教育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为坚持上海抗战、迎接最后胜利积蓄了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关于新四军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邬正洪教授回顾了1941年至1942年间新四军上海办事处从筹建到撤销的经过,认为上海党组织的大力配合和密切协作,是新四军得以胜利完成输送人员去苏北等艰巨任务的保证。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华强教授指出,上海得天独厚的技术和人力条件,为支持和援助新四军对敌开展金融斗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陆俊青教授强调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坚强后盾。

(三)关于党在上海的抗日统战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吴海勇博士探寻了中国共产党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渊源,指出党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作出了主要的也是关键性的贡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陈挥教授以邹韬奋为个案,通过研究其在上海的抗日救亡活动,充分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在爱国民主人士中所开展卓有成效的团结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曹景文教授对新四军主要依托上海开展的对海外人士的统战工作进行了考察,认为新四军的统战工作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上为壮大抗日力量、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四、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

(一)关于抗日战争与中国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孙力教授和李书吾博士分析了抗日战争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指出抗战时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是中国道路不可或缺的早期开拓。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徐光寿教授则认为,严格说来抗战胜利时的中国并不具备作为世界大国的条件和实力,只是中国走向当代世界大国的历史起点;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抗美援朝打出了大国威风,“两弹一星”赢得了大国尊严,改革开放提升了综合国力,中国的大国地位才得以名副其实。

(二)关于抗日战争与强军梦。南京政治学院段文灵副教授等探讨了抗战精神对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的启示,指出培育革命军人血性必须在继承中把朴素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的内生动力,在还原中把真实的“抗战精神”营造成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的外在环境,在发展中把静态的“抗战精神”打造成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的动态元素。多位青年学者还围绕抗战初期军队政治工作史对深化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理解认同的启示、抗战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经验的现实启示、抗战时期拥政爱民运动对做好维稳执勤工作的启示等进行了研究。

作者韩洪泉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讲师,赵凤欣系上海金融学院教师,李如瓛系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校区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9月历史大事记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