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1]大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学习、生活、交流和成长的教学、科研组织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发生在大学这个空间场域中针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应体现大学的特性,体现大学的共同体本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从大学共同体的维度进行建构,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特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体现大学特性,反映大学文化,遵循大学教育规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性,从而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基础。
1大学共同体的本质及其溯源
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这里充满了知识的对话,思想的碰撞,成长的交流和人性的感悟,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学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多种任务的独特方法,那么这个词就是‘共同体’。”[2]
从词源上讲,大学的英文单词university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universitas,在拉丁文中原指任何共同体或社团。也就是说,大学本质上是一种共同体的存在方式。
从大学起源上讲,现代大学发端于中世纪诞生的欧洲大学,而中世纪的大学是以学者行会形式组织运行的。在行会模式下,大学就是要保护教师和学生各自追求知识的权利,维护教师和学生各自探索真理的自由。弗兰克·罗德斯指出,古代的大学没有校园,也没有任何建筑。教授们经常在自己的公寓内上课,学生们一节课一节课地付给老师们学费。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3]
共同体是大学的本质特征,但其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从大学的使命、功能等视角出发,大学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述。
从大学使命角度讲,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以追求学问、探索真理为己任,对学术的追求和探索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根本特征。学术是大学的生命所在,“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是由它产生的历史因由和固有使命决定的。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具有某种绝对精神的追求。从理想的层面而言,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
从大学主体构成角度讲,大学是一个师生共同体。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缺失任何一方都不称其为大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研讨学问,教学相长,相互砥砺,教学始终是大学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共同体状况的基本写照。[5]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思考人生,言传身教,道德养成。成长是大学生永恒的主题,除了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更多的是思想的包容、生活的关照和成长的提携。
从大学文化角度讲,大学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大学具有承继与创新文化的特质。只有当我们将大学视为一种文化存在,而非政治或经济存在时,大学的本质才能被触及。[6]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播、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7]大学作为文化共同体,是大学文化的集合,是大学精神的表征,赋予了其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其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现共同的精神面貌。
2大学共同体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发生在大学这个特定空间中的一项创新性教育活动。抓住大学共同体的本质,就是要体现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根本任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本理念,从大学成长成才的特殊规律出发,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越密切,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影响就越深。反之,主客体关系越疏远,越冷淡,教育效果就越差,影响就越小。当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推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主体,发挥着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积极作用,承担着学业辅导和生活指导的双重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关照和关怀力不从心。同时,高校学术至上和科研导向的评价体制,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教学不受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另外,大学城(新校区)的扩建,使大学教师来回奔波于校区之间,精力和时间浪费在路上,课前课后行色匆匆,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座谈、讨论、交流。总之,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和探讨,师生关系逐渐淡化,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知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在弱化。
以师生共同体为理念,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简称思政导师制)。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也是目前实施效果最好的学校。导师制(tutorial system) 是在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学制度,是管理与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8]导师制是师生共同体理念的集中体现,思政导师制则是改善师生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有效制度形式。思政导师制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业规划、研讨学术问题、交流生活感想等,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思政导师来源于专业教师、青年学者和高年级研究生,他们大多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兴趣相近、时代相同,能够与大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思政导师与大学生定期见面,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导师制,实行个别化辅导、针对性教育、个性化培养,能够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能够把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思想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大学生活的实际,结合大学生活的环境,体现大学生活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共同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寓是大学生群体交往的公共空间和能力锻炼的重要场所,大学生课外生活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公寓中完成的,公寓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公寓生活为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更要帮助人、关心人,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主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积极开发利用蕴涵正确价值引导功能的生活资源,通过思想道德实践,引导大学生在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9]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面对思想日益独立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网络和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从生活共同体的理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住宿学院制是创新工作载体的一大举措。住宿学院制发端于英国高校,成熟于美国大学。住宿学院制的理念在于,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发展个性、展示自我、培养品德和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公寓作为大学生群体交往的公共空间和课外生活的主要场所,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住宿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实现课外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二是营造宿舍学术生活。宿舍区配有公共自修室、公共机房和公共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定期举行学术沙龙、励志讲座等活动,使宿舍场所充满学术气氛、书香气息,拓展宿舍的育人功能。结合我国大学生的住宿实际,通俗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住宿学院制也就是公寓式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以公寓为教育的空间载体,通过入住公寓辅导员,营造公寓先进文化,实行党团组织进公寓等形式,使宿舍真正成为大学生热爱的家,交往的桥,既能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又能增强学生对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使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大学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特有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与这个大学的发展历史、所处地域、学科设置等因素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文化的共同体,大学文化在大学成员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表现为大学的差异致使其成员彰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品格。[10]
文化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化能够影响人、鼓舞人、感染人和发展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大学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其内涵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内容、方法融合。大学文化对精神的指引作用,在塑造人的精神性格时的特殊作用,都决定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1]
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要以学术活动为主线,大力支持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和研讨会等,定期邀请名家、学者来校讲学,营造学术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研究,激发大学生的广泛兴趣,促进师生探讨交流,使大学生敢于追问、勇于质疑,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通过开展学唱校歌、铭记校史、谨记校训等形式多样的校史教育,挖掘大学文化精神,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经典文化传颂、音乐会等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高雅文化活动之中,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
[2][3]弗兰克·罗德斯. 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2.
[4]黄达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9—03—23(5).
[5]潘金林.现代大学共同体的衰落与重建[J].复旦教育论坛,2010(6):46.
[6]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7]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
[8]张再垡.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1—63.
[9]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7).
[10]包万平,储朝晖.大学文化共同体及其品格特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44.
[11]董瑞论.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123.
(责任编辑:李庆华)
孔川1,2
(1.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惟格工作坊,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大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发生在大学这个教育场域中针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教育活动。从大学共同体的维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特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大学特性,从而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住宿学院制
Abstract:In essence, university is a community, and a place in whic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 and live tog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activity carried out for college students for healthy growth in the space of the university.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e can se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reflect the university feature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nd, reinfor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is in reality.
Key words: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utorial system;residential college
作者简介:孔川(1984—),男,山东曲阜人,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学工办主任,苏州大学惟格工作坊研究员,苏州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5)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