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015-12-17 18:50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职业

曾 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之际,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要求,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现代学徒制也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导向的现代学徒制,既契合了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优势,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及培养环境进行了革新,成为助推高职人才培养走出困境的创新模式。

1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伴随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劳动者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高职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1.1 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无法实现标本兼治

从概念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1]。虽然目前高职教育有订单式、“2+1”、学工交替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都没有完全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普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其课程设置多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理论,专业技能训练课或缺失,或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同质化的培养模式还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 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核心能力可归纳为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八大模块[2]。高职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其服务社会的职能则显得尤为突出,其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更加重要。但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脱胎于高等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往往倾向于“唯分数论”,受授课教师主观认可的影响大,不能很好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行业需求多变的大背景下,难以满足教育教学规律、企业需求及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1.3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国务院近期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作为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普遍缺乏市场导向性,大量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重复设置造成资源分散、同质现象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缺乏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1.4 满足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愈加明显,根本原因在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先天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既达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科研水平,又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授式校园教育模式难以实现学生与就业“零距离”的要求。在信息化、自动化逐步普及的当下,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加快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职业核心价值的培养亟需建立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完整的工作过程。

2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点

学徒制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关于学徒制的相关研究相对于国外依然薄弱。主要论著有翟海魂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中关于传统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及近代各国学徒制演进发展的论述,徐国庆的《职业教育课程论》、董秀华的《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高鸿钧的《清华法治论衡》等虽然都围绕学徒制进行了相关探讨,但都着墨不多,研究不够深入。虽然国外职业教育起源于中世纪,但其学徒制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一直被传承下来。以英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国为例,这些国家将现代学徒制与现代经济和技术形势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立法及政策制度保障,举社会力量促使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民间学徒制,唐代又出现了官营学徒制和行会学徒制,直到清朝,以行会学徒制为代表的传统学徒制的发展达到了顶峰[3]。而现代学徒制一般被认为最早起源于德国。二战后,随着相关国家制度与教育制度的配套实施,现代学徒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成功经验受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认可和借鉴,并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予以支持保障。

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就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其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特征是双元育人。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其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2.2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2.2.1 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提炼出来、并为职业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理想等品质。高职教育的内涵决定高职学生以知识够用为度,主要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长期困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技工荒”问题,其实质是高技能、创造性人才的缺乏。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做中学”,即为职业教育最本真的原则。在现代学徒制的催化下,学生边做边学,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反复操作使其不仅“会”,而且“熟练”。现代学徒制的确立推广,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帮助其与行业社会真正实现“零对接”。通过师徒传授,还能使毕业生尽快掌握行业内前沿技术。真正化解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矛盾。

2.2.2 与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

职业资格体系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尺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劳动者就业[4]。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徒制进行梳理,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体系相融通是其一项重要特征。如英国、德国都会为完成学徒制并通过结业考试的学生颁发相关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认证不仅是行业内专业地位的象征,更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强劲的优势。可见,通过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对接,理论知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堂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基础理论与通用技能并重的培养方式,实现毕业即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得以有效提高。

2.2.3 使学生具备学徒与职员的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导向为基础,以“双重身份、双元育人”为核心。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学徒既是企业员工,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徒不仅要接受学校课程教育,还要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我国已在高职院校中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相关试点工作,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参考专业教学大纲、行业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等因素共同制订。学校再结合企业内部整合出的生产部门对学徒的需求,与企业联合通过笔试、面试与技能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筛选。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学生在校是学生,在岗是学徒与职员双重身份。

3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4年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提出通过“逐步增加试点规模、逐步丰富培养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实现“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建设目标,此举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3.1 建立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体系

综观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大多施行分权、分级、分块的管理思路。由国家负责总体规划和领导责任,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相关政府机构承担项目开发与制定规范;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高职院校则负责具体实施培训。因此,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加快建设现代学徒制,就必须首先建立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体系。一方面,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面向企业骨干员工招生的过程中,对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给予优惠政策。此外,还须通过组织学校、企业与学徒三方签订协议,建立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互惠融通,保证学徒的双重身份,确保学徒与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共同管理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即以学校、企业与学徒之间的深度合作模式开展教学。参考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发展,不难发现其参与者众多。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为学校、企业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除学校、政府、企业与学徒外,还包括行业指导委员会,甚至第三方培训机构或中介机构。这些机构有力地支撑起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半边天”。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尤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扶持政策、扩大财政的扶持力度,让学校、企业及学徒真正获得发展红利,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及培训机构参与其中。此外,还可积极调动企业及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构建深层次的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及培训机构简化流程、节约成本,与学校共同培养、获取双赢。

3.3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改革

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还在于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为宗旨的现代学徒制,而其本质还在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改革。一是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上,要按照校企双元育人的基本要求,学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技能的学习,企业提供学徒工作的岗位和薪酬。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校企共同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方式。二是在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校企双方要以职业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参考,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行业标准,科学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帮助学徒尽快适应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需求。三是科学合理设置学徒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围绕职业认证考核标准与岗位晋升等级考试考核标准等相关指标,探索实践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相融通,实现业务技能、教师评价与理论知识成绩互认和衔接。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5]。二战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转向建立或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这成为其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已成为联系教育与经济的重要桥梁。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新型办学体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降低了办学成本,为学生构筑了适合企业需求的核心职业能力,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建设教育强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都有重要意义。

[1]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7):82—83.

[2]刘加凤.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5):54—56.

[3]郭全洲,李晔,王惠霞.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4—15.

[4]张楠.浅谈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J].职教探索,2010(12):202.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J].职业技术,2014(10):20—21.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职业
今日菜色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香港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权责划分及经验启示
职业写作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