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华
(常州工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常州 213000)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灵魂。“只有那些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是凸显校园文化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的重要内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会面临诸多挑战。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建设者和体现者。总体上,当代青年学生普遍意识到文化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文化的人,是思想平庸的人、行为浅薄的人”。然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选择的不确定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2]多数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他们思想观念上认同社会主流文化或高雅文化,行为取向上却偏好世俗文化甚至亵渎文化。由于诸多原因,他们注重一般科学知识的学习,喜爱“快餐式”文化,更有极少数学生只看武打、言情、凶杀、网游为主的书刊,而忽视个人的文化底蕴、心理素质的提高。这种文化失范现象导致一些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判断取舍能力、缺少敢于创新精神,造成极少数青年学生生活畸变、精神空虚、文化审美异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实中,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味强调硬件建设,强化建设的物质形态功能,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提升,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内在的人文精神内涵,弱化了校园精神文化,使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被淡化。这种现象直接导致青年学生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崇拜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却很少着重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修养。而人文素养的缺失,带来的是这部分学生往往以物质享受为主要的人生目的,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更不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人际关系实用化等社会变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高校校园,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众多负面因素。从社会腐败到道德滑坡,从各种丑恶现象到历史虚无主义,从贫富差距拉大到理想信念缺失,所有这些社会不良因素,都在毒化着整个社会风气,也冲击着校园文化的主题,淡化了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正面效应。特别是网络文化的负面因素,正在“润物细无声”地侵蚀着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这片“净土”面临巨大挑战。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不断朝着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成为21世纪教育必须迎接的挑战,是国际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去以主流文化价值观从正面对学生进行灌输、校园文化建设形式较为单一的状况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入。虽然只有开放的校园文化阵地才可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但是,多元文化必然是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强化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西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一些腐朽文化和殖民文化必然冲击着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信仰和文化主旋律,腐蚀着师生的思想和灵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带来挑战。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价值的守望者和社会前进方向的引导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高校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阵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全体师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就校园文化的思想灵魂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促进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学习,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我们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3],树立起共同的精神支柱,使其成为师生前行的向导和奋进的动力。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鲜明主题,就是要整合校园内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指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造校园文化的基石,彰显校园文化的感召力。要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发挥新媒体传播信息更主动、更迅速、更吸引青年学生的作用,引导、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在新媒体的信息海洋中练就“火眼金睛”,提高他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质疑、思辨、选择能力,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担当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任务。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这样才能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满足校园文化的主体需求,就是要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校园基本物质文化设施及管理、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德育环境因素,以促进和服务于青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就是要“借助情感的手段,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以情相激、以景相衬”[4],既促进大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又促使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知识文化,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知;就是要通过沟通,通过情感的互动、信息的双向交流,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和价值认同,从而使青年学生认识内化和实践外化。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校园文化的主体行为,就是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活动,组织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活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组织大学生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进行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深入部队、工厂、社区、农村,走进博物馆、革命老区等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品格、锻炼毅力、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高校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促进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自觉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1]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
[2]栾亚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新探[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8,180.
[3]韩振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10(10):18.
[4]赵金昭.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实践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