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基础学科毕业生择业路径分析与思考——以皖南某高校为例

2015-12-17 18:50:48柳丽平刘芳正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考研毕业生

柳丽平,刘芳正,2

(1.黄山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现今人才需求的急剧变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等诸多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自主择业、考研、创业等择业路径已经成为毕业生在就业季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在空前的就业压力面前,高校传统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处境尤其艰难。尽管出现了多元化的就业途径,但是在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形势下,特别是学科定位、课程培养与市场脱节严重的原因,此类毕业生就业空间更显局促。因此从拓展高校就业路径的角度对高校传统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的流向进行分析,对扩大此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进行对策性思考,是时下高校就业工作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以近年来皖南某学院几个基础性专业学科毕业生历年就业的情势作为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1 毕业生择业路径的个案调查

在诸如传统专业中的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中文等开办以来,皖南某学院培养思路不断更新,已然从培养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师范类能力逐渐转向培养从事相近应用性技术的学科领域工作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上来。然而,笔者调查发现:自2009年以来,四年时间内毕业生选择自主择业、考研、创业的具体数据分别为:2009年62、24、2;2010年40、35、4;2011年40、42、7;2012年35、45、10(依据皖南某高校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整理所得)。如数据显示,考研深造的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10年考研人数超过自主择业人数,成为上述专业学生最主要的毕业流向;其次,自主择业仍然是学生最主要的择业方式之一,学生就业多流向工厂、企业等单位的技术性工作领域,从事教师行业者凤毛麟角;此外,创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基于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优越的创业环境催生出来的一种就业方式。应该说,以上三点也体现了目前高校传统基础学科毕业生普遍的就业流向。

另外,笔者对各类基础学科专业的356位尚未毕业的在读学生进行了择业调查,其中有121人明确表示毕业后直接工作。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基本上是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直接就业是他们毕业的首选。有151人表示准备考研,他们的成绩普遍较好。事实上,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考研,是考研的主力军,这个数字几乎达到了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比例恰恰反映了近年来大多数基础学科学生就业流向的总体趋势,考研已经成为这类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此外还有9人表示毕业后将要自主创业。

2 毕业生择业路径的原因分析

就业难,是目前所有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类似物理、数学、化学、中文、历史等传统基础学科的学生的处境更加艰难,在自主择业、考研、创业等毕业生流向上,他们无所不尝试。呈现出这种择业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学科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很多基础性学科例如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电子信息、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正是市场急需的专业。而曾经以培养科研后备军和中学师资为目的的物理学就显得竞争无力了。尽管在具体培养中,学校有意识地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大多也已掌握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进入人才市场后,因专业不对口问题仍不为用人单位接纳,更有甚者,会简单的因学科名称而不能获得就业机会。

2.2 学生期望与就业现实脱节

现今的人才市场明显是用人单位处于主动地位,择业者处于被动地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区域、单位、待遇等要求比较苛刻,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因此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就业难度比较大的传统基础学科专业学生而言,可谓是难上加难。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对口专业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相关因此会比较熟悉,虽然起步较难,但是从长期来看,应该会受到很快的发展,因此他们持着宁缺毋滥的心理去找工作,使得很多工作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

此外,有的学生在选择忙着找工作的同时也在准备着“选调生”、“选聘生”、“公务员”、“村官”、“三支一扶”等考试,但是对于投身西部的意愿却不强,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怕吃苦以及对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工作待遇及环境等问题造成的。

2.3 考研热的驱动

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考研的难度相对降低,已经成为面对严峻就业压力的大多数本科生的重要选择。在研究生招生中,基础性学科所占招生名额可观,更为此类大学生考研创造了更大的录取机率。但考研大军中,也是鱼龙混杂。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及其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个提高,使自己能够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在就业中增加自己的实力。这些学生的动机是务实端正的。然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将考研作为对大四毕业即将踏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一种逃避,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备战考研,正所谓“打酱油族”。

2.4 自主创业的契机

大学毕业后直接找工作不再是唯一的就业方式,鼓励大学生创业既符合大学生特点,也是社会瞩目的焦点,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更加自主,择业方式也多样化,更多的大学生想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创业热情逐步高涨[1]。随着高校与社会距离的逐渐拉近,大学生也在有意识地培养适应社会能力,走入社会,主动锻炼自己,更有大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已经开始创业,他们有的开设服务学生群体的商店,有的顺势开办网店,有的直接注册公司等。

3 毕业生择业路径的对策

传统基础学科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各个高校不可或缺的专业,他们承载着高校继续发展的学术基因,支撑着高校的科研宝塔。但在形势逼迫下,高校传统基础学科的学生从招生规模上目前已经逐渐压缩,甚至有的高校直接停招。当然从就业的角度这不是良策,我们应该回归问题本身,思考如何突破这种就业瓶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学生认清自我,看清形势,从容应对

择业对于每一个大四的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毕业生而言,一定要认清市场的就业现状,就业难是现实,但是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分析自身的优势,对自己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价和定位。不要盲目择业、固执己见或者从众。一种职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作为毕业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等,这样才能使他们初步地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消除择业目标的不确定性[2],增加就业的信心和把握度。

3.2 高校应担起责任,尽力拓展就业渠道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对学生的未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学校经过多方考察验证,与社会上的一些诚信度较高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引入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知识之后,再去教育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操作及应用一年实践知识直至推荐就业的模式,使得大学生不再是死读书,而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力求在技术上弥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不足,增加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在作为调查对象的80位物理学应届毕业生生中有40人报名参加“3+1”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绝大部分学生都与对口单位取得了就业意向。

3.3 加强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对于“选调生”、“选聘生”、“公务员”、“村官”、“三支一扶”等考试,学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支援西部的事业中,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这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基层就业,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还是实现大学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学校和老师应该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国家扶持政策,使大学生及时抓住创业机遇。另外,应该正视考研,不要逃避找工作难和工作压力大的现状而选择考研,这样不但考研率会大大降低,而在考研的过程中也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在自身因素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毕业时的流向呈现多元化。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利的专业背景,使得传统基础专业学生面临着特殊困境。学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整个大环境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才能在现今就业难的大环境下立于优势地位。就业是学生、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各方应加强协作,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张蕾,汪立夏.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48—51.

[2]王红瑞.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97):35—36.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考研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56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