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annaxiehua@sina.com
通讯作者:翟玉贞(1966-),女(汉族),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改革研究。E-mail:zhaiyuzhen66@sina.com
高校英语学习者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培养研究----从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谈起
解华,翟玉贞,王磊
(济宁医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摘要:在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相继探索适应个性化教学要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创新意识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亦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文章分析了高校建设后续课程的必要性与适切性,并从课程内容及学科功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师素养等方面就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后续教学;创新意识;批判思维
作者简介:解华(1979-),女(汉族),山东宁阳人,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DOI:10.13555/j.cnki.c.m.e.2015.05.041
Study on the Learner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College English Follow-up Teaching
XIE Hua, ZHAI Yu-zhen, WANG Le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n China,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developing English follow-up teaching with its own character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students training. Some basical English courses are provided for t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more are for the juniors and seniors and the advanced English courses are for higher-grade students. As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higher education, English follow-up courses are useful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r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latter is essential for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nd is also helpful for the form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as the precondition of fostering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Furthermore,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personalized college English follow-up courses, an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 curriculum and its advantages, cooperative study, teaching mode, methods of evaluation, teacher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quality.
Key Words:the follow-up teach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critical thinking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则是完成基础阶段教学后开设的高年级英语课程[1]。后续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其掌握专业英语信息和技能,并能够在教育科研、学术讲座、对外交流及其他社会实践中实现英语的有效应用[2]。后续课程的设置,使英语课程覆盖了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保证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并通过增加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3]。
如今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创新意识作为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养,是指根据需要产生的积极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意向,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判断事物或观念的真实性、精确性及合理性[4]。作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批判思维是一种探究真理、自我认知且有建设意义的全方位的思维判断,是多种思维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5]。研究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较差[6],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薄弱[7]。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分析、综合、论述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创造性缺乏,难有作为(季羡林 1999)。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将“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确定为教育使命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注重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特别关注和强调的[8]。在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大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已经具备,但仅具备英语语言技能显然无法满足时代所需,高年级学生重在开阔视野,探索更高层次的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注重创造力的发挥、批判思维的培养和专业英语素养的提高[9]。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提出:我国幅员辽阔,高校类型、数量众多,各地区、各高校间差异较大,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学习需求、专业特点、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不尽相同,宜采用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出适应个性化教学需要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10]。《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也指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或采取其他措施为学生课外自学创造条件,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不断线[11]。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亮点,是社会发展对外语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一项连续性、渐进性、全面系统的工程,绝非几门课程的简单开设。但囿于研究视野所限,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欠佳,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文章就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中学习者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策略。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教育在充实人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应培养挑战权威意识[12]。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和学科性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并为其提供平台支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则为其提供理念支持[1]。语言的学习既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复杂技能的掌握[13]。技能一旦与某个领域相结合,便能成为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5],而思维能力依赖于内容而存在[4]。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后续课程体验体现了大学英语教改的最终成果,有助于使大学英语教学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改革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后续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在重视英语的知识获取和与人交流的工具性的同时,突出其作为一门语言的应用性,并侧重语言与其他专业的融合,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所需[10]。
3.1发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学科功能优势
作为一门语言,大学英语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发挥着平台优势。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对大学英语基础课的扩展和延伸,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4],且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形式多样,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且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疗、教育、社会、家庭和宗教等方面内容[13],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语言课程学习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14]。
另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基于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此阶段70%以上的学习者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考试压力也相对减轻且拥有相对扎实的语言基础,有条件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研究方向、预期规划选择后续课程。后续课程有可能打破班级及专业限制,有利于让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及与他人交流中实现语言的提升及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判断和价值取向[1]。对文化的愈多了解也有助于学习者批判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4]。
3.2教学模式的丰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真实语境的创设,有助于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后续教学中教学任务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进行分组并设计教学任务,就问题进行开放式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让学习者产生新鲜感并对教学任务产生兴趣,学习任务为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提供机会[15]。在课程结束时布置下节课的口头或资料搜集任务,培养学习者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前沿英文原版文献,以了解科研进展或搜集所需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获取知识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4]。另外,真实的语境往往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中最欠缺的,因此在汉语的语境中创设真实的语境能为学习者提供练习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机会,尊重、鼓励并欣赏学习者就问题发表自己真实、独到的观点和看法,调动其参与意识[16]。如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discovery method)让学习者就相关主题或任务共同探索,打开思路搜寻相关材料,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商定解决方案[17]。在培养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去粗取精及选取信息的思辨能力。小组成员在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评价并反复商定、推敲和自我校对中也培养了批判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交流和对话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13]。
3.3“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
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形成性评估”是从学习者的小组学习情况(另外也包括教师评价和小组间互评)、个人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单元测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等方面打分,注重学生平时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跟踪学习进程,反馈教学信息,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并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其知识掌握的程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形成性评估”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写读书报告、小组做PPT并做口头报告、角色扮演、课堂newsreport或presentation、专题介绍或辩论、文章及研究综述、网上自主学习记录等。教师在任务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反思,使其在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动力的同时树立培养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自信心,并通过反复的相互比较,逐渐熟悉导致“课堂成功表现”的构成因素,进而从多方面提高英语水平。根据“元认知“理论,调动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对观点、论述方式、语言表达、推论或结果质疑、反省、校正及评价,并作出取舍。因此,“形成性评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与频繁。
3.4丰富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素养,实现教师发展的多元化
新世纪对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与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具备较扎实英语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18],并主动对学科知识进行建构、融合进而内化,以促行大学英语后续教学[19]。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素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应加大对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并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以促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师也必须意识到后续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课堂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课程的开发者及教学的组织者,充当“钥匙”的角色,帮学生打开知识宝藏之门,并使学生自身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2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授课内容要做到真实、具体、深刻、感召,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和掌握新颖的知识、理念和研究方法,使其理性完备、人格健全,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时代所需,顺应了高校教改新形势,有助于高年级阶段学生更高层次上英语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目标是立体多元的,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当然也要认识到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3],如何将之自然、有效、适切地融合到后续英语教学中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进而推动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值得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顾颖. 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7-139.
[2]徐黎娟,崔文琦,祝平,等.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学2008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8-71.
[3]叶青. 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与可行性研究[J].中医教育,2013(6):16-19.
[4]孙继平.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以科技英语为例[R].国际会议,2013-08-11.
[5]岳晓东. 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 教育研究, 2000(8):65-69.
[6]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等.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24-28.
[7]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 2010(1):11-16.
[8]孙为,陈圣. 医学院校后续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 医学教育探索, 2003(1):52-54.
[9]韩红梅,马琴,李娜. 外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154-158.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季苹. 科西方现代教育流派史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105-107.
[13]朱荔芳,陶丽君,朱敏,等.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4):521-523.
[14]戴运财,崔文琦. 基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外语教学十原则—从理论到实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6):31-39.
[15]肯·陈,许忠能. 科技英语:中国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6]M. Williams and R.L. Burden.PsychologyforLanguageTeachers[M].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张玲,胡金环. 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1(6):13-18.
[18]布鲁纳. 教育过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54-55.
[19]张瑾.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6):83-84.
[20]郑敏,王静,闫军,等. 研究生教育阶段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32,1188.
[21]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3,173.
(编辑:张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