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文
【摘要】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人格的教育责任。要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向发展,就要使知识生活化,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语文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基于生活化教学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进行探究,通过提出几点策略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16-01
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旨在剔除严格、死板、等级化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欢快、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背景下,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为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平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提出以下几点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广大初中语文教研人员提供启发。
1.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元素,要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过抓住教学的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生活化联系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一课的教学时,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改革。如该课的中心是“业”,教师可围绕“业”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请你谈谈你的理想职业”、“你认为职业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等发散性和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关于“业”的重要性阐述,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等,将作者的阐述与学生的理解相融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眼中的生活,从而进一步理解“敬业”、“乐业”的意义与价值。
2.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
要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变革,教师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媒介,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学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顺序与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包括课堂导入、知识呈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而生活化变革可发生于任一环节中;教学手段生活化则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多媒体技术、教具、场地、信息技术等;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教师更应以时代发展方向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创新。
同样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本课的中心思想在于借丁肇中“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论述使学生通过举例与分析理解格物致知的深层含义与现实意义,并培养学生相应的探索精神;基于此教学目的,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摒除传统的“直接进入主题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本课以及其他途径自行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其次,向学生列出几个生活事例,如“在某个以匿名许愿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个匿名用户发布愿望,A、B每天浏览这些愿望;两年后,A仍然在毫无目的地使用这个软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等;要求学生对A、B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在实例中“B”如何做到格物致知以寻求发展的。通过课堂情境创设与自由讨论、分享,学生可在自学、讨论中获取“格物致知”的大致概念和价值,至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在丁肇中的陈述里“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文中抽象的理念与价值观获得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教学评价生活化改革
教学评价是教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思维建立以及人格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其中,“教”的评价旨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质量进行考察,“学”的评价旨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定;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促进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水平的发展,教师还应关注教学评价中“学”的评价生活化。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时间、形式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生活化改革。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某一单元的文学常识考查过程中,可开展“你了解我吗?”的课堂活动;首先使每位学生扮演不同的课文作者,并熟记该作者的基本信息、作品等文学常识;在课堂上令学生快速记忆同伴的角色和相关信息,随机抽取两名学生,使其相互道出对方的“基本情况”——即文学常识;通过活动加深文学常识识记过程的趣味性与时效性,是文学常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教育基于教育的客观规律,既要来源于生活,也终将用于生活;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人文目的。语文是我国教学体系中常识性、情感性较强学科,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把握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实况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并创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