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也轩
摘要:中学生德育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中学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德育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方法选择、教育重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以期促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现况;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41-02
思想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需求,德育教育则是构建这个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习进平同志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但是当代中学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成长过程,导致他们中一大部分人缺乏生活的磨练,没有对团队和他人的认可和归属感,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或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在价值取向上急功近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也渗透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教育引导了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为其提供了动力。德育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德育教育是提高国家和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是青少年成才的必要条件
德育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德育教育实质上是把社会对道德素质的标准进行个体化,将自身的道德水平发展完善到社会认可的标准,形成一个社会认可的为人准则,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德育教育的实质是为青少年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成才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个性人格和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教育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开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整体来说,德育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智育轻德育、目标脱离实际、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缺乏时代性等。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德育教育的继续开展,不利于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养成。
(一)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个人人格的健全和品德的养成,没有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与挫折,承受能力也欠缺。学校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的投入也不成比例,对智育的硬件投入、课件开发等都要远远超过德育。而且家长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慢慢来,只要没有大问题即可,而考试成绩才是最重要,最明显的。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的。
(二)德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我国德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即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高、大、全”。一味的向学生宣传真、善、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矛盾,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接受这种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这种脱离现实的道德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过于抽象。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其关联和本质,循序渐进的开展德育教育,过程缺乏引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设定的目标价值取向过高,过于抽象,脱离了实际生活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忽视了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只会导致中学生知行脱离,会说不会做。
(三)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说教形式开展,忽视了德育教育与德育活动的协调统一,学生的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人对自身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的结果,即精神满足的方式决定了人的精神表达的内容。课堂教学的说教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但是对于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的培养缺乏影响。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要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指导他们利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道德思想的养成,是通过不断的精神批判与纠正实现的。单一的进行说教根本无法实现这一过程。
(四)德育教育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
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延续了旧的德育教学的内容,无论从德育的目标还是德育的方式,都缺乏明显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在思想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社会道德现象呈现了开发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道德环境发生的变化,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使得中学生学到的和看到的截然不同,缺乏认同,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而且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性,没有针对性的开展道德体验和道德活动,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和老师,就失去了监督力和自制力,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缺乏共鸣。
三、中学德育教育的改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德育教育的目标要结合实际,教育的核心是为中学生开展理想教育,把安国主义作为教育重点,坚持四项道德教育基础,培养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内容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根本。要做到教书育人互相结合,道德认知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德育教育要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既要正面赞扬,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要批评教育,增加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强化德育效果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多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互相冲击。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再固守传统的德育方式。而要采取开放性的德育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开发本地资源,建立德育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请革命前辈到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请民警,交警同志开展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和新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和沟通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道德教育活动。
(三)结合传统文化,突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
德育教育不但需要依托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还要结合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品质。面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的学生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国学为载体,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给大学德育教育以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氛围。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发扬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品质,培养和强化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具有符合我国社会道德和法制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备健康的价值观、是非观,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合格公民。
(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必须保证整体性,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好沟通工作,通过不定期的家访、约见、电话短信的互动、互联网的交流以及召开家长会等等各种方式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及时了解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同时也让儿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达到理解父母的苦衷和愿望,增强彼此之间的熟悉和理解。而社会也要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配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第二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同时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教会他们分辨和判断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应,树立整体观念。努力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中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德育教育要紧握时代脉搏,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提高他们分析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左惠忠.浅谈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职体育教学中[J].价值工程,2010,(34).
[2]程秀芝.浅谈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李进兰.浅谈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