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军超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温军超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英语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日益凸显出着诸多的问题。结合微课与课堂翻转模式的优点,通过对教师与学生方面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即为初步的尝试。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课堂翻转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框架的设计与微课内容的安排,以控制组与实验组对照的方式进行了初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受到相关师生的一致认可。
微课;《英语语言学》;课堂翻转;应用型本科院校
《英语语言学》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并发展其理性思维”[1]。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就业的压力,加上该课程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再加上教师传统授课与评估方式存在的不足,过去几年来该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成绩不及格比率偏高以及难以解决学生的差异化问题。本文在对国内《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进行简单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微课与课堂翻转教学二者的优势,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参考可行性分析,设计出合适的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改进《英语语言学》总体教学效果的目的。
以“语言学”为篇名关键词、“教学”为摘要关键词和以“英语”为全文关键词对中国知网(1958-2014)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958年至今共有1728篇论文。然后根据论文篇名、摘要和正文逐一排查,滤去汉语语言学教研论文、英语语言学应用于教学的论文、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语言学教研论文等,最后剩下143篇《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论文。具体有三类:1.尝试将某种教学理论、教学原则或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实践(32篇),主要有潘之欣(2002)、朱春发(2010)、张若兰(2012)、国永荣(2013)、刘洁(2014)等;2.一般建议类论文,多以问题与对策、几点意见等为题(56篇),主要有李延福(1984)、王杨(2004)、吴格奇(2005)、鞠玉梅(2007)、陈新仁(2007)、傅翀(2009)等;3.以教学手段(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主要议题的研究(9篇),主要有唐艺菲(2008)、李晓东(2010)、李红霞(2012)等。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具体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方法仅限于三种即研究性教学、CBI教学和趣味教学。而且这三种方法的研究论述内容过于宽泛、重复研究较多,进行细致深入分析的极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应强调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多等方面的特征。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即为本研究的最直接研究目的。
“微课”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三种英文名,虽然具体描述上有出入,但主要指称基本一致。它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资源(主要是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2]。微课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附属学校LeRoy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Microlessons研究项目,“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3]。微课“短小精悍,用途广泛,易于传播;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使用方便;半结构化,交互性强,方便扩充”[4]。近十年它风靡于广东、深圳、天津、内蒙古等地的中小学,而且逐渐进入大学。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为解决学生缺课带来的问题,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的操作过程以及教师讲课的声音,并将视频上传给不能上课的学生。但自2011年在Khan Academy发起人萨尔曼·可汗的一系列演讲推动下它逐渐窜红美国并蔓延全球。它在国内大多见诸于中小学以及一些职业类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课堂翻转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考虑“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优势及互补性,一些专家学者建议两者结合使用。该建议最早见于“‘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一文[5]。随后CNKI数据库中共出现14篇相关文章,即黄燕青(2013)、高佳乐(2013)、杨子燕,魏志明(2014)、谢春苗(2014)、刘锐(2014)、杨国静(2014)、王盛(2014)、宋琼(2014)、卢海燕(2014)等。这些文章大多谈到的是中小学相关课程以及高校理工列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问题,涉及英语课程的只有一篇见卢海燕[6]。至于基于微课的英语专业课程翻转教学的相关论述更是少见。而且遗憾的是该篇论文仍然停留到理论探讨的层次上,对于微课中如何进行模式翻转并未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针对上述问题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拟构出基于微课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基于微课的课程翻转要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上进行实施必须考虑到师生的具体情况。只有在对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3.1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1 教师方面的可行性
根据戴曼纯等人所做的调查[7](全国1030所高校抽取40所进行调查)可以推知,现今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师职称以讲师与副教授居多,且大多在30-45岁之间。而且根据中国学术会议网的相关统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会议的人士也是以该年龄段为主。理论上来讲他们能够而且乐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他们以往大多以“系统讲解—学生听讲座笔记—学生复习背诵相关知识点—考试或者进行论文撰写形式的考查”为路径。但是苦于理论课讲解的难操作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他们也期望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再者,国家在外语方面所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也使得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知识升级。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是逼迫相关教师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教研改革。
3.1.2 学生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参与课堂翻转。通过一二年级听说读写能力的扎实训练,英语专业学生业已具有参与课堂翻转的素质,能够利用英语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其次,微课的新颖性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以微课的形式传递教学任务比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具吸引力。笔者对本校250名学生进行调查,高达84%的学生认为借用手机或者借用短视频学习会比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合适。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便利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再者,学生多年的学习经历帮助他们积累了很多《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所需要的语料。虽然《英语语言学》课程本身术语庞杂、抽象性强,但是学生近十年习得的有关英语语音、语义、词汇、句法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更容易触及学生的学习临近区。当以相关学习经历带入理论讲解时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势必更高一些。再加上课堂的头脑风暴以及教师的评析,诸多难点势必迎刃而解。
3.2 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可行性分析,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体需要考虑两方面:其一是教学框架的设计,其二是微课内容的安排。
3.2.1 课堂翻转模式设计
本研究采取“控制组VS实验组”设计。控制组与实验组学生(2013级教本1班和2班,每班25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大致相当,授课教师一样,教学的主要内容(选取1、2、4章)[8]一样。
控制组以正常模式授课,程序是“学生课前预习课本—教师系统讲解—课堂讨论或者学生听讲座笔记,教师平息—课后反思,复习知识要点,参加期末考试”。
实验组基于课堂翻转的模式授课,第一次课讲解授课模式及具体学习内容,之后每次上课之前提供给学生相关微课材料包括视频或语音材料。课堂上针对微课主题分组讨论,教师评析,课后反思,复习知识要点,参加期末考试(如图1)。
3.2.2 微课内容设计
图1 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模式设计
《英语语言学》课程第一学期1、2、4章微课内容设计如表1:
3.3 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笔者对两个组进行了测试。测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为避免主观意识的影响,评卷由其他老师进行。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题(30分,30道题)、判断题(10分,10道题)、名词解释题(30分,6道题)和简答题(30分,3道题)四个部分。考试成绩显示两个组选择填空题得分基本持平,平均分分别为24分、26分;判断题控制组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平均分为8分,控制组平均分为6分;名词解释题控制组略低于实验组,实验组平均分为21分,控制组平均分为23分;简答题控制组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平均分为22分,控制组为19分。从最高分来看,主观题总分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两个班原来成绩相当的前几名的同学,实验组分数高于控制组分数高达5分。
表1 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模式教学内容设计
从学生的匿名反馈来看,实验组有3位同学认为该学期学习任务太重,18位同学认为学习任务虽然有点重但还可以接受,4位同学认为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而且控制组有8名同学希望转入实验组。遗憾的是有6名同学认为这门课的学习占用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两个组的其他任课教师反应,实验组班级的学习气氛很浓、课堂互动效果特别好。但是让其他任课老师担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部分学生质疑能力过度膨胀。
总的来说,基于微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获得了更多的师生的认可。虽然它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焦虑,但随着该教学模式的推进它却日益产生了自己独有的功效。它在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促进学生学习内容向生活实践的转化是其在新时期转型的必经之路。在这一类院校中理论课的讲授也应适时而变。《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即为初步的尝试。但是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需要通过挖掘《英语语言学》课程与学生英语学习的经验之间的关系从而操控该门课程的难易度。这些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19-21.
[4]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90-93.
[5]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上海教育,2013,(15): 70-71.
[6]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7]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2-46.
[8]胡壮麟.英语语言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周金萍)
图3 -4西安80坐标和WGS-84坐标经度L拟合的走势图
图3 -5西安80坐标和WGS-84坐标纬度B拟合的走势图
在空间大地坐标系中,经过最高次数为4的多项式拟合,西安80坐标系和WGS-84坐标系都呈明显的线性变化、规律性强,拟合公式便于验证其拟合精度。说明多项式拟合法是一种理想的坐标系统转换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金玲.多项式曲线法在GPS高程拟合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10,(11),29(5):18-21.
[2]陈宇,白征东.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的空间坐标转换[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1(5):9-13.
[3]单宝忠,王淑岩,牛憨笨,刘颂豪.Zernike多项式拟合方法及其应用[J].精密工程,2002,18(1):18-21.
[4]沈飞,宋玉兵,隋铭明.利用原有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多项式拟合GPS水准高程的精度估计[J].现代测绘,2006,20(06):30-33.
[5]谢新秀.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问题的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7,l9(4):356-359.
[6]张静,陈宜金,韩晓冬,阳凡林.GPS姿态测量中的最小二乘二元多项式拟合法[J].工程勘察,2006,(9):124.
[7]Wang J Y,Silva DE.Wave-front interpretation with Zernike polynomials[J].Appl.Opt,1980,19(9):1510-8.
(责任编辑:刘小兵)
G40-057
A
1671-752X(2015)03-0087-04
2015-04-30
温军超(1979-),男,河南西平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许昌学院教研课题“基于微课的课堂翻转模式教学研究”(编号:0201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