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琴
摘 要: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課、分层训练、分类指导和分层测试等,达到因材施教、分类优化、整体推进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困生;历史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是值得老师们深思的问题。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承认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性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教学,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因此,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分层教学,首先是建立在对学情的了解上。以我现在所带的这个文科班为例,作为农村中学的这个文科班,从整体上看,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显得很被动,部分学生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好在这一课内容在初中历史有涉及一些基本史实,这为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些有利条件。本班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些学习改革历史这一块的基本方法,但仍然参差不齐,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差异性大,所以实行分层教学,进行分类指导、分类优化,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就显的有必要了。从现有的学情出发,将学生分为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总体历史基础知识扎实,成绩稳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历史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学习主动性偏强。B层次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历史思维和应用能力中等,成绩不稳定,学习自控力不够强,但进步空间大。C层次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思维和应用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对班级学生分层是为了让他们进步,所以这个分层不可避免地带有阶段变动性。一般来讲,B层次的学生人数会比较多,所以总体上又呈现出AC的稳定性特点。对学生的分层是进行分层授课的前提,也是决定课堂实施效果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2014年福建高考真题,问题的设置分为A、B、C三个层次,逐层递进,与高考相接轨,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分层,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学生评价的分层,在学生作答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及对策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优化和提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也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这也是分层教学的目的。
分层教学法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在针对班级的一些“重点”学困生实行的效果来看,这些学困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已有明显好转。分层教学法的实行效果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分层教学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学生可以各尽其能,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