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立蓉
摘 要:我国政府明确了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改革要求,确立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实践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密切了高等学校与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1]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在此利用数年的教学经验,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学习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进行学生课堂评价改革的几点尝试,力求建立完整的学生职业成长发展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堂评价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a)-0183-02
1 科学地制定学生课堂评价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属于“填鸭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讲,除掌握专业技能外,更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中包括: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工学结合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出现后,教师正在不断地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一言堂的现象,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但是很多同学已习惯老师前面讲,自己跟着做,对要求自主完成的任务缺少自觉性,这种依赖导致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
用什么方法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呢?学生课堂评价,学生课堂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行为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从而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對教学提高成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是重要的几个方面,而学生课堂评价应成为课堂管理的有效依据,充分发挥其自身所应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
学习评价体系的制定同时也能够起到促进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客观地实施一套完整的教学课堂评价体系?就给教师出了一个教学设计的思考题。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不仅充分调动了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更要充分调动学生,要与互动教学相配合,采用自评、互评、总评等多种形式,甚至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指导、评价考核表等文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是制定学生评价方案的基础
2.1 采用的方法
(1)文献法:参阅国内外与学生评价相关的资料,学习和领会先进的教育理念,便于应用到课题研究中。
(2)调查法:通过访谈、搜集整理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学业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将在学习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
(3)观察法:选择在性格或个人能力方面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观察评价体系对他们的发挥的作用。
(4)实验法与行动法相结合。选定课题组成员的授课班级进行实验对象。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和反馈,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5)比较法:将新的学生课堂评价与传统评价体系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包括考核成绩、作业完成率、教学评价及学生反馈等方面。
2.2 依据的理论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1983年,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2]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此理论之教育理念于美国及欧洲的许多学校中实施。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和发展观等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以教育心理学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做出决策。即学生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评价需要长期地收集信息,使用多种指标,从多种渠道来评价学生的进步;评价需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多方面合作解释资料,制定标准、描述进展、收集结果、记录反思和表现来发现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改变弱项的过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评价应包括情感、认知和技能三个方面,由于评价的内容不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类别也有所不同。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一个完善的学生课堂评价更要适合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位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之全面发展。
(4)在学生技能评价方面,借鉴国内外技能考核的模式,采用“过程化”评价,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3 制定学生课堂评价的几点尝试
该课题组成员主要承担的课程是《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态网站开发》和《数据库配置与管理》。该课题计划以此类课程为基点,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分析学生特点,结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总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及专业技能评价标准。
(1)围绕课题学习相关指导性文件和相关教育理念的参考资料。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部分)。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心理学、有关学习评价与国内外考核制度改革的文章。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分析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制定解决方案。
(2)学生课堂评价的首次实施是针对《动态网站开发》生产型实训课程,确定了实施方案对象后,搜集任课班级学生信息,通过与班主任交谈,初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现状。通过学生学业信息,分析学生对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安排上的延续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和实训任务,调整学生评价项目,制作学生评价表。研究重点在于如何体现在学生评价表中体现出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素质的考核。
(3)在学生课堂评价实施过程中,依据“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过程: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对学生课堂评价及时修改和完善。根据学生的过程化考核记录,及时地给予个别学生“非正式性评价”,以激励和促进学生,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总结多种评价方法并用的经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激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力求不断地完善和构建一个有效的学生课堂评价。
(4)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此次生产型实训与学习型实训的教学成效。学习型实训期间,学员的实训管理制度与生产型实训的管理制度相同,都是以手册性的文件下发给学生的,但没有形成学生课堂评价,所以相比之下,考核点不够直观和明确,从而减弱了考核力度,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两方面的潜能。
(5)学生课堂评价的第二次实施是《数据库配置与管理》TC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和实训地点不同,学生评价原则不变,但是对学生评价考核项目做出相应调整。研究重點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制定合理有效的学生评价项目,这对教师在专业技能掌握、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心理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6)学生课堂评价的第三次实施是《园区办公网站开发与部署》课项课程。该课程内容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将《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态网站开发》及《数据库配置与管理》三门课程按项目实施的顺序组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和更新了教学课堂评价表、项目验收评价表、上机考核评价表,并根据项目完成的环节,评价表中分别设有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内容。通过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评价内容、标准、形式更为明确,标准更为量化,从而提高了学生课堂评价的可行性。
4 结论
学生课堂评价通过以上三次实施,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异处。确定学生评价体系的制定目标,要进一步研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课堂评价,不能为了满足它的通用性,就千篇一律地使考核项目成为笼统的标题,其结果就是形同虚设,评等于没评。而是要在同样的原则下,给出一定的空间,针对教学内容、环境、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设置。研究的重点在于找出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制订适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课堂评价。
在已形成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将进行新的尝试。第一,根据项目的能力解析点,进一步调整考核点、考评标准,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二,提高学生评价的可行性和效率,特别是能力评价,尽量减少和避免笼统的、难以界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更科学合理地是量化;第三,提高学生评价的可信度,进一步分析、确定评价内容的异同度,鼓励学生发挥潜质,并具有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霍力岩等.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田友谊.当代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苏启敏.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莱斯特·P·斯特弗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6] 董奇 译丛主编.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 郑予捷.基于需求导向的高职学生特质评价及培养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8] 参考网站:教育心理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17.htm.
[9] 参考网站:http://phys.cersp.com/KCSZ/sGz/KCGG/200702/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