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性认同提升党性教育效果

2015-12-11 10:32肖小华
党政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党性

○肖小华

党性教育是党性教育工作者按照党的建设目标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措施,向党员干部施加影响,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组织观念、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为党和国家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证。“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党性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党性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及党性教育机构的师资水平,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对党性教育工作者施加影响的认同和接受度。在党性教育的认同机制中,有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自律认同、制度认同。其中,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党性教育认同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性认同主要是指在党性教育过程,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引导受教育者在已有知识、判断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达成理性共识”,其主要方法是理论教育,目的是使教育者从内心认同党性教育工作所传播的理论、主张、价值观。而情感认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

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催化剂。因此,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增强党性教育亲和力、感染力。但重视情感认同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并不能否认理性认同在党性教育中的地位。在当前的一些党性教育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的党性教育之所以吸引力、新颖性不够,就在于课堂教学多、外部灌输多,个体体验少、情感激发少,因而主张党性教育应淡化课堂教学,多采取一些体验式、情境式、研究式、辩论式、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学者认为,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党性教育已不再是“你灌输、他接受”的关系,因而主张党性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情感、利益、实际问题着手,淡化理论和价值“灌输”。这些观点无疑有其合理之处,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受教育者在党性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但这些观点在强调情感认同作用的同时,淡化甚至忽视了理性认同在党性教育中的决定和基础性作用,颠倒了理性认同与感性认同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认识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关系

1.理性认同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构建主义认为,理性认同是受教育者在党性教育中,对党性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理论和观念过渡到自愿接受,进而内化为自己思想和价值体系,并外化为自己的言行和习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对党性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理论和观念,经历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审视过程。理性认同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理性认同一旦形成,持久性强,并成为支配和制约其他心理要素的主导力量,是情感、意志、信念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013年10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新时期党性教育要全面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精神教育。但这五个基本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平等关系。理论上的清醒,决定了信仰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和作风上的过硬。因此,理论教育在党性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理论上达到完全认同,才能为党性修养打下扎实深厚的思想根基。否则,必然导致理想信念上的不坚定性和党性修养上的不自觉性。正因为如此,该《意见》同时强调指出:理论教学是党性教育的主课堂。在理论教学时要注重其系统性,要学原著,要把抽象的理论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要直面现实问题,有效回答党员干部的思想疑虑和现实困惑。

2.情感认同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认同在党性教育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总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提高对外界所传播理论和观念的接受度,并通过强化主体的意志,深化对理论的认识。相反,消极的情感则容易使受教育者对外界传播的理论和观念产生抵触、排斥,以更为苛刻的批判、挑剔、嘲讽态度去审视。党性教育过程中,党性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理论、观念能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不仅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态度,而且还与受教育者的动机、情感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应注重发挥情感在其中的催化剂作用。

同时,培育积极健康的情感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作为“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它不仅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而且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人性中许多积极的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可见,党性教育有必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

3.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关系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情感认同机制与理性认同机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性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础,影响着情感的根本发展方向。受教育者只有对党性教育的本质、重要性、必要性有积极而深刻的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激发出积极的认同情感,才能对党性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理论和观念产生共鸣,升华认同。但情感认同也反作用于理性认同,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情感无处不在,它总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实践证明,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性认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削减受教育者的理性认同。在党性教育认同机制中,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共同影响于意志和信念的形成。

二、增强党性教育理性认同的策略建议

与一般的成人教育相比,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受教育者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始终是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自主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党性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灌输,党性教育就变成了一项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过程,失去了方向性和政治功能。可见,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有必要通过讲理论、说道理,对受教育者进行适当的理论和观念的“灌输”,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的历史时期,党校、干部学院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提升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受教育者的理性认同度。

1.增强理论的彻底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增强理论的认同性,首先是理论本身在逻辑上必须完备周全,有内在的科学性。因此,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这是提高理性认同的重要途径。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都应当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专门讲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指导学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理论的彻底性要求,也给党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了的要求。党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对自己所传播的理论真信真学真懂,才能对自己所传播的理论讲深讲透讲生动。如果党性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理论都理解得不深不透不精,那么教学时也只能点到为止,浅尝辄止。

2.提高理论的适用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其前提必须具有适用性。理论教育只有具有适用性,才能产生认同性,进而实现大众性。理论教育的适用性,主要反映在:理论教育是否结合实际,是否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是否满足了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要提高理论教育的适用性,必须立足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教育过程中,把理论研究与探讨问题结合起来,与受教育者的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理论教育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用逻辑解释逻辑,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武装头脑、不能指导实践,那么这样的理论教育不仅没有认同度,而且缺乏生命力。

3.增强理论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性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灌输”就是其中一条根本经验。但“灌输”并不是党性教育工作者从外部强制受教育者对理论的接受,也不局限于专题课和专题报告这单一的方式方法,而应该是在坚持党性教育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突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理论教育的生动性、活泼性和吸引力。因此,要提高理论教育的认同性,一方面要提高专题课和专题报告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如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吸纳时代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把“灌输”寓于“渗透”之中。从某种意义说,“渗透”是一种更有艺术、持久力更长的“灌输”方法。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小、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当前,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网站、手机信息、微信微博、纪念日、庆典等载体,发挥它们的“渗透”作用。

4.发挥情感对理论认同的促进作用

情感是认知和实践转化的重要媒介。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认识,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对所传播的理论、观念进行甄别吸收内化,进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积极的情感总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推进价值观的构建、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品格意志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党性教育中的理论认同度,除了要增强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外,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受教育者产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观念的接受和认同度。如,把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现场模拟、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外部“灌输”与自我“感悟”、“理性”思考与“情感”冲击结合起来,让受教育者在体验、感悟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弥补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的不足。

当然,要提高党性教育中的理论认同度,仅靠完善理论体系和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党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党性教育只有与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相结合,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作保障,才能确保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党性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