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屌丝”背后的现实焦虑

2015-03-29 23:43○袁
党政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屌丝弱者丛林

○袁 浩

年轻、受教育程度偏低、离家外出打拼、没找着另一半、用安卓手机、月平均收入2917.7元,三餐花费多在39元以内……10月28日,北大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赶集网联合发布的全国首部《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为职场基层的“屌丝”们画了一张像。该调查自今年9月1日至10月1日,共回收问卷213795份,样本覆盖全国5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调查显示,21万余人中有62.2%的人将自己归类为“屌丝”,他们大多年龄分布在21-30岁间。同时,男女屌丝的年龄分布存在差

异:21—25岁主要聚集了刚刚踏入社会的男性屌丝;而26-30岁年龄段中女屌丝居多。“屌丝已经从一个群体演变为一种心态。”参与撰写报告的北大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夏表示,“屌丝”一词已从网络亚文化走向现实,这一标签为越来越多职场年轻人“认领”。她希望通过报告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注这一社会现象。

按普遍意义来讲,“屌丝”这种较为粗俗的方言绝对没有“高富帅”这类“衣着光鲜”的词来得高雅、上得台面,单纯的“屌丝”一词,甚至含有轻微的贬损意义。但是,在这个逼仄的社会环境下,“屌丝”却成了底层民众的代名词,甚至有六成职场新人“自认屌丝”,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社会内涵和背后隐情,值得全社会反思。

一方面,“自认屌丝”是一种无奈心态。“屌丝”群体往往身份低微、生活平庸,不满无聊生活却又接受现状。他们不喜欢宏大叙事也不喜欢励志故事,集辛酸、自嘲、恶趣味于一身。他们很少被感动,也绝不被当枪使。在他们的“自认屌丝”中,既有自我调侃的淡定,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他们看上去轻薄而肤浅,却藏着双重嘲弄的意味:既是对自己缺乏资源、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嘲弄,也是对主流品位以及成功学的嘲弄。他们不相信卡耐基也不相信马云王石,他们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反抗主流品位与成功学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有点像网络时代的阿Q,只是比阿Q更清醒。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于是用逃避来忘掉理想的遥不可及,用自嘲来消解现实的残酷迷离。当屌丝面对世界,自嘲就转为谐谑。谐谑是屌丝面对世界的方式,自嘲是屌丝面对自己的方式。这种谐谑和自嘲,凸显了“屌丝”群体在现实面前对自我奋斗的否定和无力。

另一方面,“自认屌丝”是一种无声呐喊。“屌丝”群体虽然出身卑微、相貌平凡,却并非没有抱负,他们甚至“经常到网上侃历史和政治,仿佛自己是学者”。这恰恰表明了他们尽管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但归根结底并不相信丛林法则,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以丛林法则看待社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弱者,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居弱者就等于放弃了任何权利。而屌丝敢于自居弱者,又常常喜欢瞎侃,恰恰是因为他们狼奶喝得更少,他们相信弱者也有平等的权利,这种自我作贱的自尊甚至有一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味道。“自认屌丝”有意无意的提醒我们,在英雄主义之外还有一种平民主义,屌丝也是人,也可以有梦想。他们的群体自嘲正是解构现实的利器,也是争取诠释自己生活的权利。

“语言就是社会事件、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记录词语就是记录我们的时代。”一个正常的、文明的、进步的社会,不该是一个屌丝文化盛行的社会。读懂“屌丝”一词,读懂“自认屌丝”背后的现实焦虑,就需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要多关注“屌丝心态”,多听听“屌丝”们的呐喊,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保证每一个公民不管出生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不管其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够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不管有没有特殊背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人生竞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只有这样,才能纾解处于社会底层“屌丝”们的生存焦虑,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有活力,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而有尊严。

猜你喜欢
屌丝弱者丛林
强者和弱者
丛林之歌
弱者
自我矮化症
丛林大作战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不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自由女神”扇了“屌丝”一记耳光
官场“屌丝”的梦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