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析

2015-12-10 14:20张维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

张维静

摘要:从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着手,重点把握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这一核心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刻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力求实现经济资助和育人并举,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些许见解。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81-02

为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为主的一系列相关配套实施办法,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资助工作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也相继成熟,体系逐步完善,虽然已形成规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更大层面上倾向于业务开展注重于对学生的物质帮扶,淡化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助”与“教育”两者间脱节,达不到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目的。资助只是一种形式和途径,在贫困学生受助面、受助金额逐渐递增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在物质帮扶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包括理想信念、自强自立、感恩及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等,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机制不够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一般如下:(1)本人申请: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需如实填写《**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提交班级资助评议小组;(2)评议小组讨论确定:班级资助评议小组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和对班级同学负责的态度,对提出认定申请的同学进行讨论,初步确定本班级经济困难学生推荐名单及排名,提交班级民主评议;(3)班级民主评议:班级资助评议小组组织班级同学召开专题班会进行民主评议,最终将结果报学院(系)评审;(4)学院评审;(5)学校审定。贫困信息认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首要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新生和老生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大有不同,新生刚入校,彼此之间不了解,贫困认定小组只能根据申请学生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判断,信息掌控不够全面和准确,有时候会将经济条件较好的评定上而把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忽略掉。老生在经过长达一年以上的学习生活后,彼此之间相对了解些,那些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贫困生”自然会被排除掉,也有一些班级碍于情面,使浑水摸鱼者一日受资助,终身受资助。认定工作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存在,新生贫困申请寥寥无几,再到下一年,班级近乎多一半学生都申请,调查了解到大家秉持这样的心理: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另外在认定开展过程中,有些学生担心被人看不起,不愿意表述自己的实际困难,从而享受不到该有的资助,而有些学生会因为善于表达占优势,这些实际问题会影响我们贫困信息获取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受助群体。

2.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完善。由于资助工作量大、受助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每个学院仅由1~2名老师负责,疲于应对业务性的工作,老师难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多可能只是涉及专业学习教育,鼓励其好好学习,考得高分,拿到好名次,达不到资助育人的真正目的。目前国家无偿给予学生的太多,让学生滋生出等、靠、要的思想,更有甚者认为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属于理所应当,没有理解国家贫困资助所赋予的真正含义,这与我们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政策解读不当、感恩教育缺失、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衔接、对学生思想渗透不完善等息息相关。很多学校在开展贫困生的教育工作时,偏重于理论和说教,缺乏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没有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思想教育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教育手段单一,创新不足,很多高校简单举办一些活动,如感恩演讲比赛、征文及签名等,年复一年不曾改变,没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所带给我们新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生动形象的感恩教育。

二、以人为本资助育人

资助育人,核心理念是以资助作为手段,达到育人的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从以下几方面谈如何更好地将资助育人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1.落实资助政策,完善评定体系。在认真宣传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认定小组成员的选拔要尽量做到全面、公平,要推举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自愿无私为同学服务的人员来担任评定小组成员,如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小组组长,由班委代表及各宿舍推举出的代表作为组员。学校要试图建立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度,在现有基础上完善资助体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原因,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原始材料,若为低保家庭,应提供其证复印件;家庭成员遭遇疾病的,应提供相应的医疗证明或者检验报告;家庭突遭自然灾害或意外受灾的,提供受灾证明或图片,附上基层组织联系方式;家庭成员有残疾的,提供其证复印件;总之应做到证明材料支撑阐述缘由。除此之外应建立受助学生信息库,包括其个人信息、在校情况表现、家庭情况介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受助情况等,每一年根据情况对库里的信息进行滚动,规范受资助学生群体,尽力做到将每一分钱都用来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同学。

2.紧抓资助各环节,把握其时效性。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明白其肩负的使命,即资助育人的管理与实施,在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应该紧抓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提高工作的正对性和时效性。从前期的宣传到中期的评选到助学金发放再到之后的跟踪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思想教育者从事大量的工作,在前期宣传中,要吃透资助政策,落实宣传到位,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中期评选时严格按照程序认真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注意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贫困的观念;到助学金发放时,积极开展榜样在身边活动,树典型,举办各类奖助表彰,培养学生进取意识,此外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和实践能力,借助于各种有偿资助平台,如勤工助学等;后期跟踪教育中要多开展一些公益、感恩活动,如通过组织义务服务队等形式让贫困生在开展义务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全面锻炼成长激发强化学生的感恩、责任、奉献意识。在日常教育中,要多开展励志、心理帮扶,力求让学生以自信、阳光、健康的姿态面对人生。

3.拓宽资助渠道,扩大勤工助学覆盖面。除国家社会提供的大量无偿资助外,高校应积极探索更多的有偿资助方式,如勤工助学,对学生而言,勤工助学具有学识上的自我补充、能力上的自我锻炼、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经济上的自主补偿等综合功能。将勤工助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资助育人形式,把它与学校的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劳有所获改善自己的生活,让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克服“等、靠、要”思想,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强有力教育,非常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国家高校应提高勤工助学的补贴力度,加大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多渠道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多元化”勤工助学模式,结合贫困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优势,整合校内资源,挖掘勤工助学岗位,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勤工助学活动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生活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以及人生规划意识。

4.合理利用奖助政策,提升贫困生学习热情。目前高校除了国家助学金及各社会类助学金外,也有丰厚的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如国家奖学金(8000/年)、校长奖学金(5000/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年)、专业奖学金(有一、二、三等之分),这些高额的奖助学金也发挥着其育人功能,激励广大贫困生努力学习的热情。举一个例子,2014年某高校2012级学生中,获得国家奖学金者均为贫困生,获得校长奖学金的贫困生占到二分之一,在班级及专业排名中,贫困生也占到一半以上,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这些奖学金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展现自我的热情。对于我们育人工作而言,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理念的渗透和方向的引导至关重要。

5.以人为本,从“心”出发,物质与精神共同脱贫。在开展实施资助工作时,既要关注学生物质脱贫,又要注重学生的精神自强,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加强对其精神扶持,以人为本,实现学生自强自立。首先应与贫困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借助座谈交流等形式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心理健康老师也要特别关心这个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疏导其心理困惑,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树立健康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最后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从“心”出发,爱心、耐心、用心、关心家庭困难学生,通过多样的资助育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化贫困为奋斗的源动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要做好高校资助育人,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所有配合和支持,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模式。总之,做好资助育人,要把握三点:一是坚定育人方向。扎实做好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讲,使受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真切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二是把握育人核心。要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教育引导其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奉献祖国和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用自己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回报社会。三是明确育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促进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