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管理与探索

2015-12-10 08:06赵秋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举措专业建设成效

赵秋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标志,本文以我院示范建设以来所做工作为基础,对于专业建设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与研究,在分析了具体管理制度的做法及路径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专业建设;成效;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21-02

一、专业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2006年我院将原有的近80个专业(方向),整合形成了21个专业群;后面几年又根据每年的专业就业调研与招生专业的调整对专业群进行微调,但基本保持20个左右的专业群、70个专业(方向)的结构模式;到了2010年,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校内专业群与专业带头人聘任的要求又进一步梳理了专业群,保留了部分面向同类行业职业技术领域岗位群的专业群,并拆分出来部分独立的专业,以专业群和专业共存的方式设置学校的专业布局;2011年根据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的原则,梳理为17个专业群,47个专业,74个专业方向。

2008年结合国家示范建设要求,在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一个周期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又一轮实施以后,在2011年又制订了更加实用和操作性更强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完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在2012年,各院系根据专业群建设模式结合2012年学分制管理制度,又制订和完善了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建设的成效

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这些年,除了5个国家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建设外,我院还高度重视省级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技术、国际贸易实务、数控技术、物流管理、软件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建设工作,为此,教务处和人事处共同制定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专业推举遴选办法、专业负责人选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制度,使得建设的目标、思路、计划和任务落实到相关二级院系及负责人,并且与财务处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所需的资金的配套及使用管理规定,从人、财、物几方面提供了保证。经过几年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各项建设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效果明显。2012年又申报成功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共4个省重点专业群。

三、专业建设的举措

1.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①确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调研工作,以近三年学生就业岗位的数据为基础,结合长三角及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学生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对各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服务面向予以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良好基础。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制度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政策吸引行业内知名企业及技术型小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及企业“订单”式培养机制。③实施学分制。江苏省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均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突出职业教育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特色。而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建立与学分制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推行学分制的根本保证。这样就能够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教学进度的灵活性、专业的交融性等特点。同时要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制度,加大学生选修课比重,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通过进一步推进选课制与学分制改革,积极而稳妥的扩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课程的范围,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环境。④构建递进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训体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适宜采取“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形式,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训练、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生产性实训等一系列“递进式”校内实训模式,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2.深化课程内容,推进符合各个高职院校学情的教学方法使用。特别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将职业标准、用人单位对于高职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际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投入人力财力建设每个专业的若干门核心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中一定要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形成边建设边使用、边使用边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过程监控、年度检查制度,注重实效。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为参照,结合企业实际产品设计制作实际,开发适合教学的综合实训项目,建立和完善这一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综合实训项目的管理制度;针对年轻教师,开展讲课比赛、教学法观摩活动,全面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授课水平。

3.提高学生技能大赛能力水平。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技能大赛水平的提高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各级竞赛等途径建立多样化的实施体系,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此项工作。①将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教育部及江苏省组织的各类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为引领,按照人才培养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分学年将这些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学情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形成学期递进的实践体系。②针对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内各类竞赛活动。针对各类技能竞赛项目,在各个二级院系建立学生技能大赛基地,开展校内外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全国竞赛奠定良好基础。③学校政策支持。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基金,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管理制度,项目运做流程,负责人激励机制。结合学分制建设,重点扶持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竞赛,通过奖励学分、免修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锻炼平台。

4.提高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专业教学资源是这些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专业实力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为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一定要整合院校、行业企业各方面的优势,由教务处牵头成立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研究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形成相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供全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教改经验进行成果推广。

5.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提高教学运行的效能。在建设项目繁多和艰巨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只有建立起高效、规范、有序的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学运行流程,优化教学程序,才能够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四、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的专业群及专业布局比较清晰,结构合理,带头人(临时责任人)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顺应市场就业需求或者顺应高考生的报考心理,招生时的专业名称不能完全按照学校实际建设的专业(群)名称进行设置,这就导致了实际教学专业与建设专业名称上或者内涵上的差异。为了解决此问题,应该在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行业特质明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亟待加强建设。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选择一两个专业作为特区,大胆探索。全校上下要对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多一些支持和出谋划策。

2.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建设。学校经常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师资培养与培训,但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培训内容上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加明确,培训以后的带动作用要看到效果。

3.正确处理项目建设和常规教学之间的关系。每个高职院校这些年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项目建设,人力、精力、财力也投向了项目建设,相应的常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弱化的倾向。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我们确实需要探讨出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转的机制。

4.正确处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项目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在专业建设中采取的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模式,力度大,能够统筹管理,随着各个项目建设的验收成功,这种自下而上能够发挥专业团队积极性,能够做出有深度、个性化项目的模式也显露了其另一方面的问题,各个专业之间的个性出现了缺失,老师们出现了等待学校给出“项目模板”的状态中。我们需要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大型项目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而课程、教材、综合实训项目等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有些项目要两者结合。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除了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之外,其内涵和范围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其中包含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立、教师队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及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无论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本着根据各个高职院校专业实情和学生特点出发,是做好专业建设的前提,而最好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的学生对于社会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举措专业建设成效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