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艳
摘要:问题教学法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其间,问题意识与双主体教学理念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始终。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契合表现为:问题意识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以及师生主体间的对话融合。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主体;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045-0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是教学主体。问题是思想的载体和生长点,从认识论讲,问题通常是指人由已知信息指向未知信息的一种心理疑问状态[1]。从方法论讲,问题是联结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中介。问题意识则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们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由此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思考、探究的心理状态,并积极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倾向。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契合表现为:问题意识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以及师生主体间的对话融合。因此,深入分析与研究问题意识和问题教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和优化发展。[2]
一、问题意识对高校思政课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的双重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优势,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正确定位。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学生的主体需要相统一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自觉地认同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地调节自身思想行为和完善自身素质与能力。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主体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活跃性,还反映了主体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积极培养学生主体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它们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由此可见,培养问题意识是实现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坚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问题意识,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既然问题意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高校思政课采用问题教学就更能让学生处于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问题教学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教学问题,强调对教学内容具有探究、反思和批判性的主体性学习理解。具体而言,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采用问题教学对学生主体的成长发展有以下作用。首先,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对话,学生能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探讨相关教学问题,使自身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鼓励学生在提出、分析及回答相关问题的学习体验中学会独立自主地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和科学思维的习惯。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想理论知识向思想政治素养的转化。再次,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意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问题意识不但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有意义,对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努力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的问题意识薄弱,没能自主地理解、领会、研究和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因而,教师就成为了教材的“传声筒”,毫无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积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及采用问题教学对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有以下作用。首先,坚持问题意识及问题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引导自身围绕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阐释力,彰显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魅力,以达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其次,坚持问题意识及问题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态,还能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相关问题的探讨中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得的发展和提高。最后,坚持问题意识及问题教学,能有效解答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理论问题。要上好高校思政课,教师除需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情况,还需经常收集、分析、归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重要问题进行回应、解答。如果教师自身都没有问题意识,就谈不上提升自己回应和解答学生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其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积极开展问题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不是教师主观性的随意发挥,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可以克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观性倾向。教师的主观性倾向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研究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和思政课理论本身的规律,忽视环境变化对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心理活动,通常按照一个模式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从而使教学实践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倾向[3]。当教师不能摆脱自身的主观性倾向,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容易被书本、教材所奴役,从而失去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以致沦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这种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遭到受教育者的轻视和排斥。坚持问题意识及问题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克服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向自我封闭的状态,从而让教师去观察和审视来自社会的、学生的和教材的各种问题,教师就能够在不断地反思、质疑和创新的主体活动中走向更加开放的教学思维和理论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好思政课教材内容,敢于突破“简单灌输”、“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endprint
三、问题教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间的对话融合
伽达默尔认为,对话就是主体间以语言等符号系统为中介进行的交往,其基本特征是主体间的在场相遇、平等交流[4]。对话融合则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而达成理解、信任和共识。教学对话则是指课堂上教学主体基于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立场,通过倾听和言谈手段进行相互沟通、共同致力于教育意义的生成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本质在于在他人中发现自我和在自我中发现他人。
问题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问题为主要方面来组织和实施的思政课对话教学形态,它具有自身特点和实现形式。这种具有统摄意义的“问题群”教学对话不仅在课堂之内,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方式能引导、启发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认知教学内容,同时,加深师生与生生之间全面交流、沟通和对话,以有效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激活教学主体的问题意识,对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学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学主体间对话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在受教育者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与认可教学内容,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而以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和所关注的问题为中心而进行的交流、互动和对话则是实现这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作为对话基础、内容和媒介,以积极解决学生思想现实问题为目标形成的对话教学更利于把握学生思想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学主体间对话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内在因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并回应学生问题,才能使师生在对话中达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再次,教学主体间对话是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型关系的重要途径。过去往往强调教育者的“尊严”和“权威”,强化了其主导作用和主体性,而弱化和压制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就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现实问题,甚至将受教育者当成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客体,进而形成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管教”、“灌输”为特征教育教学模式。然而,随着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民主的主体间性关系,要建立这种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就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生关注问题出发,有效地抓住学生思想问题。总之,问题意识导向下对话教学方式是对传统高校思政课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超越和发展,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
[2]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3.
[3]申小翠.“问题解析式”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4]徐朝旭.从建构到对话中的建构——认识本质的重新审视[J].厦门大学学报,20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