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薇+谢柏林
摘要:本文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提出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详细分析了分类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以大学物理为例介绍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分类教学、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类分层;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144-02
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教育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智力支持和各种人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教育。由于社会的发展要求,现在我国已经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物理是大学教育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物理的特点,教师必须系统的为学生打好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大学物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必须发挥大学物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项能力。
我院是三本民办高校,学生物理基础普遍不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照顾大部分同学,教学内容的选取没有太深入,只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讲得较少。这样就导致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抱怨教学内容太浅,教学进度慢,考试简单;而另一部分学生又说上课听天书,讲得太快,考试太难。针对这一现象,在我院大学物理课程中采用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差别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优发展。
分类分层教学是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承认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控制教学进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多元考核标准进行有差别教学,促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一种教育或教学模式。
一、分类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个准则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第二个准则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分类分层教学正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一个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为: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也因此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分类分层教学就是按照学生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将学生进行分类,找到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旨在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主体地位。
3.因材施教原理。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或教育模式,就是承认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包括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等,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得到最优的发展。
4.进行案例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猜想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
二、大学物理分类分层教学的实施
1.将学生合理分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本院理工科学生分成A、B两类:其中A类为提高班,结合我院专业特点,从相近专业中抽出80人分为提高班,总共4个提高班;余下为B类,B类为普及班。分类依据学生物理基础、高等数学基础、个人意愿三个原则进行。
2.每类学生的特点及要求。A类学生具有较好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学习兴趣浓厚,对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好的悟性,并且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要求上,要求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并有所拓展,能满足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的需要。B类学生占据学生总数的一大半,基础一般,与A类相比基础相对薄弱,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能大致掌握,经过努力能基本达到大学物理课程所规定的要求。对于此类学生,要求学生基本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
3.具体实施过程及措施。
(1)学时、学分:A类学生每学期62学时,4.0学分;B类学生每学期56学时,3.5学分。
(2)教学内容:对于A类学生适当加大难度,教学内容相对较多,知识系统全面。除了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拓展讲一些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对于B类学生教学内容的选取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内容不要求深入,要着重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
(3)教学过程:A类学生每一章的知识采取精讲,教学进度相对较快,将多出来的课时专门安排三次讲座和三次讨论课。讲座主要请资深教授给学生介绍物理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引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讨论课分为习题讨论和问题讨论,主要由学生站上讲台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讲解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实现翻转课堂。而B类学生教学进度慢,主要以讲授式为主,课堂小讨论为辅。endprint
(4)课后作业:将物理习题册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题,一类是拔高题。拔高题用星号标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其中A类学生要求全部完成,B类学生基础题必做,拔高题选做。同时注意加大B类学生课后辅导力度,针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答疑指导。
(5)考核制度:A类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占50%,B类学生则依据传统平时成绩占30%,期末70%。期末考试试卷难度A类相对较难,除了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外,还需要注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而B类学生则以课后作业为主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的掌握。
三、大学物理分类分层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效果
我院传统的大学物理课堂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采取分类分层教学后改变了这种“一刀切”的模式,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差别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让每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起点和方法。同时,提高了考试的及格率,消除了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解决了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每一类学生都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收到了实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分类分层教学给教学管理带来不便。分类分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专业为课堂的授课形式,这无疑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如教务处排课及课表的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横向比较、学生奖学金的评定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2.分类分层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A层次学生心理存在优越感,而B层次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会产生自卑感。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注意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这不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3.分类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由于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和管理,教师需要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制定两份教学大纲、教案和两套考核制度等,这使得教师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四、结语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正确认知到物理活动的内涵,把握大学物理的活动特点,灵活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教学质量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分类分层教学承认人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原则,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飞明,黄熙,郭健勇.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典型模式及对比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
[2]赵达,王乐新,张欣艳,王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8.
[3]程士富,毛志勇,王志刚.对本科各专业《统计学》课程分类教学问题的思考——以经、管、法、文、理、工专业门类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6).
[4]王世来,宋桂莲,邓一兵,韩平.大学物理课程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考试方法现代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5]王世来,宋桂莲,邓一兵,韩平.大学物理课程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考试方法现代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