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的“叛逆”之作

2015-12-07 20:01陈藜连梦之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叛逆

陈藜+连梦之

摘要:在18世纪末的拉丁美洲,借助法国入侵西班牙的契机,各殖民地展开了轰轰烈烈地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拉美文学界诞生了拉丁美洲第一部由墨西哥作家何塞·华金·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José·Joaquin·Fernandez·Lisardi)创作的《赖皮鹦鹉》。小说刻画的主题表面上与当时的拉美文学潮流相悖,但在内容上则顺应了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对文学的期许和愿望。因此《赖皮鹦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顺应了时代的“叛逆”之作。

关键词:民族独立运动;《赖皮鹦鹉》;“叛逆”之作;期许和愿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064-03

一、引言

1808年,拿破仑大军入侵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和费尔南多七世被迫退位并流亡海外。宗主国的权利真空给拉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契机。一时间南美大地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拉美人民对当时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出版也有很多要求和期盼,其中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拒绝小说这种文学作品创作形式。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拉美第一篇长篇小说《赖皮鹦鹉》出版了。这部拉美首部长篇小说的出版非但没有遭到拉美民众的拒绝,并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赖皮鹦鹉》的作者是在墨西哥被称为非常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和政论家、墨西哥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文学界领军人物何塞·华金·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赖皮鹦鹉》是利萨尔迪的成名作,也被某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百部世界名著之一。

二、小说《赖皮鹦鹉》简介

墨西哥著名作家利萨尔迪(1776-1827)《赖皮鹦鹉》又名《佩里基略·萨尼恩托》,写于1815年,是一部描写流浪生活的小说。作者在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我”的身世、冒险和流浪生涯。小说问世后,在墨西哥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小说中的“我”出生于墨西哥城一个血统高贵但生活却只赶上小康的家庭。因为童年教育不当,“我”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上学时,“我”喜欢穿着绿上衣、黄裤子,看起来像只鹦鹉,又因为“我”姓萨尼恩托(Sarniento),读音近似“赖”,所以同学们便给“我”取了个外号叫“赖皮鹦鹉”。毕业后,“我”开始混迹社会。起初在修道院当修士,但因无法忍受修道院清规戒律的束缚和清苦的生活,便逃出了修道院。“我”先后做过地痞、小偷,并被投入监狱。出狱后,“我”又伪装成医生四处行骗,因为“我”没钱,但得必须吃饭和生活下去。后来因医不了病人的瘟病而狼狈出逃。逃亡中,“我”遇到一个女人,便跟她一拍即合一同厮混了一段时间。不久,“我”又同一位正派小姐结婚。婚后,“我”仍不思悔改,终于导致家庭破裂,妻子病亡,“我”只好再度外出流浪。不久,“我”又因罪被捕入狱,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充军到马尼拉。在那里,“我”给一个上校当勤务兵,在正直上校的熏陶和帮助下,我开始改过自新,并积攒了八千比索,准备回国后做生意。在归国途中,“我”不幸在海上遇险,失落全部钱财。回到国内后,为生计所迫,“我”又加入了一个盗窃团伙,重操旧业。不久,团伙头子哈努里亚奥被抓并被处死,这使“我”极为震惊。于是,“我”开始进行自我反省、自责,并改邪归正,度过了安静、愉快的晚年。

小说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抓住“鹦鹉”身上的特殊性格,运用生动、流畅的文笔,不仅揭示了主人公身上善的一面,也细致地刻画了他身上恶的一面,从而使人物的行动和命运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赖皮鹦鹉”并非天性很坏,是因为意志薄弱,在周围恶势力的引诱下做了一些坏事。但他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只因得不到正当的教育和管束,所以整日在善与恶的边缘徘徊。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了“赖皮鹦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主要人物。对于次要人物,作者也善于抓住他们的特殊性格,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描写。在描写泻药医生时,为了表现他的饶舌和看似高雅、实则庸俗的特征,在他的言谈中,作者有意加进许多拉丁文短语,逼真地刻画出了他的语言特点和情态特征。

三、“赖皮鹦鹉”创作的大环境

本文通过对当时墨西哥政治、文学形势的分析,以及借助分析作者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独特视角来解释这部“在表面上看似与当时的拉美文学潮流相悖,在内容上实则顺应了19世纪初拉美各国人民对文学的期许与愿望”的小说。在拉美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浪潮中,拉美各国人民对文学的期许和愿望主要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1.对独立运动的赞颂。在独立运动大革命期间,涌现了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诗歌。如《美洲的席尔瓦》、《爱国诗集》(1826)、《阿根廷抒情诗》(1924)等。诗人通过对美洲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革命场景的记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独立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新生共和国的歌颂。

2.对国民的教育。迎接新的社会制度、新的国家的到来,需要一批新型公民传承文化、振兴国粹。人们将教育国民、提升国民素质来改造社会的任务交给了文学创作。因此拉丁美洲的许多作家、教育家、思想家,通过散文、诗歌、报刊杂文等文学描写形式来传播进步思想、鼓舞国民,以期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其实并不被看好。应该说,即使在17世纪前的西班牙,小说也是被排除在主流文学创作形式之外的,直到塞万提斯创作的小说的出现,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这种文学题材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当黄金时代的大师们已远去,对小说这种文学创作体裁的偏见再次回到了人们的头脑中。在18世纪末的拉美,人们认为小说创作其实就是满纸胡言乱语、误人子弟,于教化毫无益处。从这点评价来看,小说这种文学创作方式在表面上来看确实与当时拉美社会和拉美人民对文学的要求格格不入,有悖于当时的拉美文学潮流。endprint

3.对未来的展望。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的启蒙主义思想传入了拉丁美洲,接受过其影响的知识分子们纷纷利用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独立运动大革命的种种期望和愿望。同时,拉美人民在独立革命过程中所遭受到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让他们意识到:拉丁美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大革命模式不能完全照搬以往欧洲国家的经验,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子。在这种大环境和小背景下,拉美文学界思考社会改革,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问题的评论、诗歌、杂文等文学创作形式相应出现,利萨尔迪的《赖皮鹦鹉》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了。

四、《赖皮鹦鹉》创作的小背景

《赖皮鹦鹉》第一卷于1816年出版,接下来两卷也于1817年相继问世,而该作品的第四卷由于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对贩卖和奴役黑奴的制度不满而遭到当局查封,直到1830年才被解除禁令,得以顺利出版。作为拉美首部长篇小说,《赖皮鹦鹉》诞生于这样的“风口浪尖”,顿时获得了曾经拒绝接受长篇小说形式的许多读者的喜爱,其背后有着诸多的原因及契机。

1.《赖皮鹦鹉》作者利萨尔迪其人。何塞·华金·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于1776年11月15日出生于墨西哥城,在中学时代便接受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启迪,并致力于研究法国大革命精神。1812年起,他开始以“墨西哥思想家”为笔名在报刊上撰写文章,多以抨击社会弊病、揭露官员贵族腐败、维护弱者权利见报。正因为他揭露当下社会的黑暗面,很快便得罪了政府当局,并多次被捕入狱。而他所创办的报刊也被查封、禁止,这给作者的文学创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逃避政府对他的禁令、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利萨尔迪开始寻找新的创作方式,最终选中了“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确实具有其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优越性,但当时拉美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否定了这种文学创作体裁。意外的是《赖皮鹦鹉》出版后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小说趣味性很强、受众广、传播比较容易,以它作为传播作者思想的方式更容易为普通人,尤其是中下层人民所接受。同时,对于利萨尔迪来说,文学创作基本上是他唯一维持生计的方式。

2.《赖皮鹦鹉》小说的特点。《赖皮鹦鹉》虽然篇幅较长,但剧情相对简单。作者通过赖皮鹦鹉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社会风貌,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提出了许多关于为人处事的建议,而这正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做了种种努力,成就了这部长篇大作的独特之处。首先,作者借鉴了以往各种经典的,尤其是来自欧洲的三种文学体裁和形式:流浪汉文学、教化文学以及风俗主义文学。

(1)流浪汉文学。《赖皮鹦鹉》借鉴了“流浪汉文学”的两大特点,首先是利用角色的设定和语言风格的控制来拉近读者与小说描述的心理距离。在“流浪汉文学”中,主角多为社会底层人士,而《赖皮鹦鹉》也是在小说第一章的结尾从中产阶级跌入了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之列。这些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欺辱和压迫。而这些作品的读者大多源自社会中下层,心理上容易产生共鸣。其次,小说的语言十分通俗化,让读者感到亲切。

(2)教化文学。在“流浪汉文学”中,作者多多少少奉行“犬儒主义”,而且主角的道德水平也是“一路向下”。而在“教化文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主角“改邪归正”的过程,而作者也会给回头的浪子一些“奖励”。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赖皮鹦鹉》中看到。同时,不同于“流浪汉小说”里的完全“放养”,为了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作者会有意给主角设置一位“老师”或“引路人”,“老师”或“引路人”会给主角提出许多建议,帮助他抵制诱惑,重新做人。在《赖皮鹦鹉》中,“鹦鹉”拥有多位这样的“老师”或“引路人”。

(3)风俗主义文学。顾名思义,“风俗主义文学”这种文学体裁以反映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为己任,力求还原社会的自然风貌。在《赖皮鹦鹉》中,作者对墨西哥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做了十分详细的描写,而且主角的游踪极广,从修道院到监狱、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几乎游遍天下。而主角也随着人生舞台的变换而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这实现了作者创作这本小说的初衷之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这本小说都能给读者以建议。

五、结语

除了在文学形式上的借鉴之外,作者还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方式来强化小说的“教育和警世”作用。这也是本小说的独特之处。比如,在对注释的利用上,除了表明引用部分的来源,还会插入作者对某些事件的简单评述。而在正文中,作者也经常针对主角遇到或看到的事物进行详细地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小说写作手法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让作者随时随地、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突然插入的长篇大论的内容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故事的连贯性,而长篇累牍的评论也难免会让读者感到乏味,影响其可读性。

以“流浪汉文学”的故事构架为骨骼,以教化文学的目的为内核,以风俗主义文学的描写方式来丰富内容,再以作者自己的观点为填充,一部以启发民智、移风易俗为目的的长篇小说就这样诞生了。而这样的主题思想,正是当时拉美文坛所需要的,它来得恰如其分、正是时候,因此《赖皮鹦鹉》的面世受到拉美民众的接受和喜爱便顺理成章了。在《赖皮鹦鹉》之后,利萨尔迪还创作了小说《悲伤的夜晚与欢乐的白天》(1818)、《拉吉诃蒂塔和她的表妹》(1819)以及《著名骑士堂卡特林·德·拉·法坎达的生平事迹》(1825)等。从此之后,拉美本土的小说创作蓬勃发展了起来。

《赖皮鹦鹉》虽然有着一个“叛逆”的外壳,但在主题刻画上却满足了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同时,这种题材也符合广大读者真正的内心期许和愿望。

参考文献:

[1]BARRIONUEVO,Carmen Ruiz.“Prólogo”,en FERNáNDEZ DE LIZARDI,JoséJoaquín,El Periquillo Sarniento[M]. Madrid:Cátedra,1997.

[2]FERNáNDEZ,Teodosio,MILLARES,Selenas,BECERRA,Eduardo.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M]. Madrid:Editorial Universitas,1995.

[3]VILLORO,Luis.“La revolución de independencia”,en COSíO VILLEGAS,Daniel.Historia general de México,Tomo I,México,D.F.:Editorial Harla,1988.

[4]ALBA-HOCH,Beatriz de.Ilustrando la Nueva Espa?a:texto e imagen en El Peroquillo Sarniento de Fernández de Lizardi,Cáceres,Universidad de Extremadura,1999.endprint

猜你喜欢
叛逆
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成长之痛
心病还须心药医
叩问灵魂的乐章
师生冲突中遇到学生挑衅,怎么办?
那些“叛逆”的姑娘,只是比你更了解自己而已
允许他更“叛逆”一些
说我“叛逆”?凭什么!
带刺玫瑰的凋零之路
浅谈班主任如何应对小学生的叛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