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伏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以月为单位,记录学生学期、学年和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手册》克服了分散、单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建立了全面、系统,更加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成长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01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以下简称“手册”)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手册》从学生自身出发确定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把评价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班级管理、个人成长等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手册》克服了传统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过于关注学习结果的缺陷,发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并注重发展过程。
一、《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框架
《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出版的一本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的手册。《手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行课程设置,分1~3年级和4~6年级两个学段。主要设置了:介绍我自己、成长中的我、倾听朋友的祝愿、基础性发展目标实现状况、课程目标实现状况、收获温馨的话语、永恒的记忆等栏目。
“基础性发展目标实现状况”是《手册》的重点。它紧紧围绕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开展月度评价。评价分为两块,一块是“身体力行我发展”,根据细化的目标逐条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形式评价,分为ABC三个等级。另一块是“五彩缤纷话丰收”,学生回忆一学期,将精彩表现、最满意的事情记录下,与他人分享快乐!
“课程目标实现状况”分为“课程学习状况”和“我的标志性成果”两项内容,是学生所学科目过程性测试成绩的记录,以及取得探究成果的记载。
每个学段结束时设计了“永恒的记忆”栏目,对三年的班主任、课程目标、心目中的教师进行记载,给学生的成长留下永恒的回忆。
二、《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特色
1.《手册》记录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介绍我自己”栏目除了一些常规的内容外,特别设计了“我的生日”、“我的家庭成员”等项目,强调家庭的氛围,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寄宿制学校中学生与家长沟通少的缺陷。同时,《手册》紧跟信息社会的特点,设计了“我的QQ号”、“我的E-mail”,这又与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接轨,突显了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再如“成长中的我”栏目,以三年为一个阶梯,分别记录学生身高、体重、视力的变化,这些内容与《科学课》、《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变化一目了然。学生的爱好、喜欢的格言、偶像、喜欢的课外书、喜欢的影视作品等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上升有所变化,这些内容的记录,更强调了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教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2.《手册》更加强调团队精神,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如:“倾听朋友的祝愿”栏目,既有父母的热切期待、教师的热情鼓励、同学的温馨提示,也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发展计划”。在这里,将父母、老师、同学视为朋友,与学生自己作为一个团队看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收获温馨的话语”栏目,通过“自我评述”肯定成功,吸取教训。又将小伙伴、教师、家人鼓励的话语和温馨的祝福记录下来,以便学生更好地鞭策自己。在这里,朋友、团队、教师、家人始终陪伴学生成长。再如“基础性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分别对基础性发展的三十多条具体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月一评,肯定自我评价的同时,强化了团队评价的功能,使评价更为客观。通过评价,学生认识自我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在小组和教师心目中的表现,促使学生在发挥自我潜能的基础上,注重团队合作。
3.《手册》评价内容有阶梯,逐级提高。基础性发展目标是分年级设计的。认为表现很好,得A;认为一般,得B;认为还需努力,得C。以“道德品质”中有关国旗方面的目标为例。一年级要求: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行注目礼,学唱国歌。二年级要求:升国旗、奏国歌时肃立,行少先队队礼,唱国歌。三年级要求:积极参加升旗仪式,升国旗、奏国歌时庄重严肃,行好队礼,唱好国歌。四年级要求:参加升旗仪式,知道国旗、国歌的含义。五年级要求:能够向他人介绍国旗、国歌的含义。六年级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能够用行动捍卫国旗的尊严。“基础性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将目标分年级具体细化,使目标有层次、有阶梯。这样,每学年的评价要求有变化,而且是逐级向上,学生得以逐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个人成长记录》改进完善策略
1.设计“我的成果”栏目。成果是学生努力所得,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是鼓励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之一。《手册》中在“基础性发展目标实现状况”中设计了“五彩缤纷话丰收”栏目,鼓励学生将精彩表现、最满意的事情记录下来,并与好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同时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在“课程目标实现状况”中设计了“我的标志性成果”,记录学生取得的探究成果,并选择最得意的一项记录下来。这些成果记录较为分散,如果设计一个“我的成果”栏目,专门记录学生逐年取得的成果,集中展示成果取得的时间、名称、级别等。学生参加的竞赛、评优树模、科技实践活动、特长兴趣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就会清晰明了。endprint
2.设计“雏鹰假日小队”评价栏目。《手册》中的评价大多集中在以班为单位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上,范围局限于校内。“雏鹰假日小队”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的出现将教育延伸到了节假日,突破了学校的围墙,将学校与社区、家庭连为一体。“雏鹰假日小队”评价,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在校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中的表现,突出的是学生的品质和小队成员合作、协调方面的评价。这样,可以丰富队员们的情感体验,锻炼队员的胆量和待人接物能力,完善人格,提升社会责任感,将管理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使学生更有机会地融入社会生活。
3.设计“社区表现”评价栏目。《手册》中也设计了一些与社区相关的评价,如在“公民素养”中有“至少参加一次像‘到敬老院演出、到社区宣传环保等类型的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道德品质”中有“主动参加一次社区活动”。这些内容不够全面,较为零散,不能很好地与社区接轨。每个假期,学生都要到社区报道,并参加由社区开展的一些公益性活动。如:敬老爱幼、禁毒知识宣传、与道德模范零距离接触、为社区服务、参观工业园区企业、访问老干部,听他们讲讲“红领巾”的故事等活动。如果将这些内容单独评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社区,融入社区生活。
四、《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个人成长记录》运用策略
1.评价要及时。评价的目的是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功能,给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指明方向。《手册》虽然设计的是一月一评,有些记录一学期做一次,但这些评价都建立在日评价和周评价的基础上。所以注重评价的及时性,才能真正发挥《手册》的评价作用。评价可将分散评价(品德课、班会、周会)与集中评价(月末、期末、学段末)结合,突显评价的及时性。
2.评价要联动。《手册》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手册》更注重小组、教师、家长、雏鹰假日小队、社区的联动评价。联动评价,将评价结果多元化,加强了团队意识,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充分发挥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这样,学校也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外的表现。
3.评价要与课程有机整合。《手册》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实现状况”的评价目标都可以在各科教学中找到影子。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目标的评价,可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运动与健康”目标评价可与体育课、健康课、心理健康课整合;“审美与表现”评价目标可与卫生课、艺术课(美术、音乐)整合;“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评价目标可与语数英、综合实践课整合。这样,就克服了评价走过场、不具体、不及时的弊端,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促进孩子发展这一目的。
4.评价要发掘学生的潜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孩子发展。评价的主体是有差异性的,评价中充分发掘主体的潜质,才能脱离为评价而评价的束缚。如《手册》中“五彩缤纷话丰收”内容的填写,只要是孩子认为满意的事情、精彩的表现,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组内或班内交流。再如“课程目标实现状况”中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都能体现孩子的潜质,评价时要灵活、机动,使孩子的潜质得到逐步发掘。
《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是小组合作评价和日常管理评价的延伸,《手册》以月为单位,记录学生学期、学年和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实践证明,《手册》克服了分散、单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建立了全面、系统,更加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模式,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我的成长记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