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2015-12-07 15:00林振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备课创新能力培养

林振勤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优化备课、改进课堂教学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备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271-02

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社会需要开放型的人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将没有出路,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片面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忽视思维的过程;照本宣读,忽视学生的学;重视考试的分数,大量“填鸭式”的题海战术;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为社会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进行创新。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笔者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教学体会谈几点做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

要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就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从何处入手呢?更新观念是首先要做的事。教师只有从思想上更新了观念,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具体来说,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1.新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

2.新的教学观。教学观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3.新的教师观。教师观指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看法,即对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教师的性质、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传统的教师观强调教师的经验,强调教师的权威,这显然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新型教师观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与帮助者;教师应成为反思型、学者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二、改变备课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是为了方便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设计教学方案的,是把教学看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课堂上的一切活动、所有时间都由教师一人掌控和支配着,学生没有较多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有创造性。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1.变重备教师的“教”为重备学生的“学”。传统的备课往往只注意知识的传授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结果往往导致教师为完成教案而教。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变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再发现。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重点备学生的“学”,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以往教师的备课只关注教科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的角色,很少有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更谈不上创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对于偏离生活较远的数学例题要大胆进行改造、改编,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李师傅接受了加工300个零件的生产任务,他每小时加工36个,工作4小时后,还剩多少个没加工?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答案也单一,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无需进一步收集选择信息,不利于创造。我们把问题改为“工作4小时后有没有完成任务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变传统单一的备课形式。以往的教案常常写得过详过细。教师精细的提问,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预定的标准答案,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等等,都写在了教案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案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套到预先为其设计好的思维圈子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备课形式,提倡教师用多种形式备课,如流程式教案、框架式教案、表格式教案等。这种教案只要求教师备教学的知识点,备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总思路以及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具体的每一个细节不要求详细地写下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在备课形式上,鼓励多样化。备课可以是教案、课件、学案,可以是表格、活页、卡片,也可以是“简案+课本注释”、“简案+学案”、“简案+课件”,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活动的主体,因而我们要大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学会创新。

1.新課的引入要力求创新。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1200米,由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完成?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列式计算后,教师再把工作总量改为300米、600米、1000米、200米,让学生计算,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工作总量变了,为什么工作时间总是一样的呢?”这时再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参与。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放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合作交流大胆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要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割、补、拼等方法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观察思考,小组讨论,说说新图形与三角形的大小关系,边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等等。之后,让学生用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做实验,看是否得出以上的结果,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推导、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促进了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努力营造新型课堂教学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进行创新型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生活性、快乐性等新型课堂。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以及宽松的环境去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做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进行推测和猜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增强创造的信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己去安排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自己去锻炼的条件,给学生自己去行使的权利,让学生学会从“无”创造出“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备课形式,大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备课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