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528300)李 飞
目前,治疗多处多根肋骨骨折的主要措施是对胸廓进行固定以及对急性肺损伤进行治疗[1-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处多根肋骨骨折患者给予记忆合金环抱器和可吸收钉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10例多处多根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24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为(52.55±4.5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空坠落21例、重物撞击16例。其中左侧肋骨损伤13例、右侧肋骨20例、双侧肋骨22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为(52.59±4.6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空坠落15例、重物撞击18例。其中左侧肋骨损伤13例、右侧肋骨20例、双侧肋骨22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记忆合金环抱器进行治疗,首先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骨折创口进行横行切口,固定切口附件上下位置的四根肋骨,再剥离骨折两端少量的骨膜,进行辅助解剖复位,使用复位钳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根据骨膜横径选择合适的记忆合金环抱器,待环抱器置入冰水中软化后,将齿壁撑开,检查患者的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检查完成后迅速放置环抱器,采用热敷将齿壁恢复原状,最好放置胶片引流。观察组患者给予可吸收钉进行治疗,使用全身麻醉,剥离骨折两端的骨膜,取髓腔内进行打孔,深度考虑为可吸收钉长度的1/2左右,按照孔径的具体情况选择可吸收钉的尺寸,将其迅速插入髓腔,再对患者的骨折对线、对位等情况进行检查,用力将骨折复位,采用十号丝线进行固定。术后将患者送入病房给予相应的止痛、抗感染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肺部感染、2例肋间神经痛,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后恢复,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观察组出现2例肺部感染、1例骨折疏松,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肋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胸外科创伤,而多处多根肋骨骨折是一种发生在前方、后方、侧方,且比较凶险的创伤[3]。若不及时处理会引发连枷胸以及浮动胸壁,导致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严重者会引发患者死亡。目前,临床治疗多处多根肋骨骨折的主要方法是记忆合金环抱器和可吸收钉治疗,其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不易发生移位等优点[4-5]。
记忆合金环抱器对治疗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且并发症较少,然而其类型较单一,在治疗多种弧度骨折时易受到限制[6]。相比于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可吸收钉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且在短节髓内固定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如此,可吸收钉还能够在人体内分解二氧化碳及水,应用范围广泛,安全可靠[7-8]。
综上所述,采用可吸收钉和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处多根肋骨骨折均具有显著效果,而可吸收钉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陈刚,洪剑平,许海平,等.内固定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4,4(52):123
[2]梁吉祥,杨景魁,郑广钧,等.肋骨接骨板结合“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连枷胸[J].中华创伤杂志,2014,6(30):519
[3]刘福善,胡永红,李维洁,等.中医康复对多发肋骨骨折纯钛爪形接骨板内固定术疗效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6(26):73
[4]方宁,黄健,梁宇强,等.记忆合金环抱器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致重型胸部外伤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4,2(40):112
[5]王波,汤秉洪,王剑波.多发肋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3(22):315
[6]吴小勤,张广云,薛瑞.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内固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2(13):133
[7]杨杰,刘斌,金健,等.可吸收髓内钉与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对照试验[J].吉林医学,2013,16(34):3121
[8]李磊,杨金兰.87例肋骨接骨板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临床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5):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