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荣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说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模式越来越受关注,它已成为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很多老师感到说课很难,甚至没有什么抓手。那么到底什么是说课?说哪些方面的内容?怎样说课?说课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有什么技巧呢?笔者在文中从三个方面谈谈一节好课是怎样从“教”字“说”起的。
关键词:说课;说教材、流程;说教法、学法;说思考、构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32-2
一、说教材、流程——厘清“教”什么
说教材、流程并不等同于说教案,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也存在差异。教案是“说教材、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存在的教案主要表明授课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流程”,而“说教材、流程”则是对教案的扩展,既要说清教学内容在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又要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等,使教者和听者对授课的诸项内容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说“清”教材。
在说“清”教材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这节课是“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的一节概念课,是学生在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做铺垫。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说请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根据中年级学生好动、好强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于是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制定了如下目标:1.在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2.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3.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4.在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其中重点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定在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上。
像这样对授课内容进行追本溯源,牢牢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将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2.说“精”流程。
教学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学流程要精,不能像教案中那样说得太具体,而要从教学的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依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的基础上说。本节课教者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了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课的伊始,教者以新颖、有趣的童话形象喜羊羊、美羊羊导入,引发学生大笑,原来是喜羊羊的眼睛嘴巴都歪了,很难看,再通过观察、交流碰撞等思维活动后,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图形对称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在操作与探索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一组实物图,引发思考:从今天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将实物图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揭示“对称轴”概念;接着回归生活呈现了交通标志、国旗和区徽、银行标志的文本信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在做轴对称的活动中,内化了轴对称图形特征。在课的尾声,唯美的剪纸作品——京剧脸谱——汽车标志——自然界彩虹——倒影——建筑等图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者让我们用数学眼光走进生活,欣赏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以及一些具有对称特点的建筑和自然现象,让真正体会到原来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所附着的美学特征和文化的积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把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教者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才能制定出比较好的教案,为改进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解决怎样“教”
说教法和学法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解决了一堂课,因此经常要用到多种方法,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这一点教者在本节课中采用“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三个模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洞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归纳、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模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再通过层层设疑,思维碰撞,诱发学生自己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导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工艺、著名的建筑以及自然界的对称现象等文本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让学生在新知探究前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大量图形和文字信息输入及筛选之后,学生在新知教学时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也激发学生新知学习的兴趣,这就是教者倡导的学法之一“自主研学”。课中探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通过看、思、议、折、剪、围、印等活动,经历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学习过程,把直观感知与自主实践有机地糅合,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解答了课前的困惑,对新知有了整体性认知,这就是教者倡导的学法之二“数学建模”。课后让学生去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完成一份关于轴对称图形知识的主题小报。拓展学习进一步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做铺垫,这就是教者倡导的学法之三“动手实践”。
三、说思考和构想——阐述为什么这样“教”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科学的教学构想必定有相关的理论依据。“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理论的准备是为了帮助说清“为什么”,运用得恰如其分,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何做到“恰如其分”,仍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
为凸显“教”立足于学生的“学”这一设计理念,教者在设计时选取的学习素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参与活动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知轴对称的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点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之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效果。
整个设计以“形象感知——抽象模型——操作体验——欣赏感悟——实践创造”为主线,符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在课的伊始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感受图形美,先是呈现天安门、飞机、蝴蝶的实物图,在洞眼观察的基础上直观感知“左右两部分一模一样”,接着追问“真的吗?有办法验证吗?”通过操作实物图学生积累了第一次活动体验,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随后由实物图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辨析、验证、分析、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概念,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模型;接着回归生活,多媒体呈现三组生活中常见的图案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紧扣学生易错点,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动态地呈现对折及对折后的图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地投入接下来的探索性活动中去;再接着让学生运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去创造美,在“做”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内化新知,使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模型,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最后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中寻找美,在欣赏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所附着的美学特征和文化的积淀。
在整个“说”的过程中,把握课程标准是准绳,厘清“教”的内涵是根本,吃透教材是基础,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过程是关键,立足于研、服务于教,从而展示备课的隐性内涵,强化教学的理性因素,磨出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