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据此目标,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贯彻“学生主体”的原则以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问题解决;主动学习;学生主体;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7-1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中的学习,在真实世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更加牢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世界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选取故事或新闻情节。很多知识的产生都伴随着颇令人回味的故事情节,将其加以适当改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从问题一开始就进入高潮。
2.分析明示问题。这是一个信息转换过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上述情境材料中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处理,剔除无关信息,以获得对问题本质的认知。
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番茄组成)趣味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设问:这个简单的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呢?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探讨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是有电流通过,电流从何而来呢?若用桔子、黄瓜等代替番茄行不行?直接用稀硫酸酸代替番茄效果是不是更好?是什么原理?
3.引导解决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或逻辑思维方法,对化学现象、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求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采用设疑——引探法。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想音乐卡发声肯定是有电流通过,那么如何验证呢?有同学就提出了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表。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用稀硫酸代替番茄效果是否更好呢?于是同学们想到了实验对比。然后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阐述各自观点,最后选出了实验用品来做对比实验。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贯彻“学生主体”的原则
1.贯彻“学生主体”的原则,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内驱力的动机及气质、个性特征等都是问题解决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适中强度的动机,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全面分析,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甚至失败时,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增强勇气,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化学元素1教材“溶液、胶体、浊液性质比较”的实验探究中,有学生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和“泥沙水浊液”时都看到了“光的通路”,而课本上只说胶体才有这一特殊的性质。当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观察泥沙浊液中较大的颗粒已经沉淀下去,剩下的是一些直径较小的颗粒,究竟为什么它也有丁达尔效应呢?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胶体的本质物征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有同学提出那杯泥沙水中由于直径较大粒子已经沉淀在底部,上层水中分散的粒子直径可能刚好是1nm~100nm之间,跟胶体一样,所以产生了丁达尔现象。这时又有同学提议把那杯“泥沙水”充分振荡,再用激光笔照射,结果“光的通路”不见了。
2.贯彻“学生主体”的原则,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构建已有的知识网络,因为解决问题必须要辨别问题,分析给予的条件,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需要涉及有关的知识,没有有关知识作背景,问题解决的方向的确定、认知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运用都是难以进行的。二是重整新的知识网络,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高级规则和相应的认知思维策略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开成新的知识结构,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迁移到相同或相似的一类问题解决中。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知识创新的先决条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创新才能,创新思维的正常产生与获得,不断丰富与充分发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教授温伯格说:“科学的第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大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成为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贯彻在问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应体现出“新”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阶段要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去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困惑程度,使学生产生创新欲望;在问题明示阶段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情境提供的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已知与未知、隐性与显性,主要与次要条件和相互关系;在探求问题的解法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标新立异,采用逆向思维,数形变换、问题转化、模式识别等多种策略寻找并选择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并让学生在问题中反思,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深思,提高其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