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待

2015-12-02 02:54杨学静

杨学静

摘要:孩子的品行养成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儿童常态”,把我们预设的教育期望变为学生品行成长的现实。我们要为孩子的这种转化和发展付出必须的耐心和克制,要为他们的转化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铺垫与台阶。“教育期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关键词:教育理性;儿童常态;教育期待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5-1

【回放与重现】

爱人送了我一个杯子,透明的、双层的,很朴实的玻璃杯,可是它有一个寓意:一辈子。我很珍惜这个杯子,从原先工作的学校一直带到了新的工作单位。

圣诞节到了,孩子们都很兴奋,并提醒我,以前她们都要庆祝,并且希望能带上零食来吃,我同意了。于是这一天,我们欢天喜地一起过节。孩子们表演着唱歌、朗诵,开心地做游戏,连我也被邀请加入一起“抢凳子”。

突然,只听得“啪嗒”一声,我的杯子被谁不小心碰倒,掉在地上碎了!教室里的空气凝固了,大家面面相觑,纷纷问:“谁弄的呀?”我也急了,不高兴地问:“谁弄的”?没有人回答。我生气了,转身关了音乐,严肃地说:“做错了事情,难道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吗?如果没有人承认,那今天的活动就到此为止吧!”还是没有人承认,我气呼呼地吩咐班长把桌子排回原位,把作业拿出来做,然后转身回到了办公室。

回到办公室,年级组的其他老师都在,我就气哼哼地把这事讲给她们听,严老师笑着说前两天她的杯子也被学生打碎了,她对学生说:“没关系,我的杯子五块钱买的,不用你赔。”可学生二话没说,转身打了电话给妈妈,妈妈立刻买了个杯子送来了。并且跟老师解释说,孩子做错了事,就应该承受后果。大家纷纷感叹,这样高情商的妈妈才会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后来,当我回到教室,班里的几个男生拉着一个孩子到我跟前,说:“老师,是他,就是徐欣晨弄的……”我看着那个男孩子,一脸无奈站在我跟前,我问:“是你碰倒的吗?为什么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老师没说要你赔,但希望你能承认,知道吗?”那个男孩子慢慢点了点头,自始至终连句“对不起”都没有说。

回家之后,我还在想,对这样的孩子,我是计较好呢,还是不要计较,作为班主任,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成长不也是我职责所在吗?

第二天,我们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给了学生几个规定场景:一是学会动员,六一儿童节,四(4)班举行庆六一活动,大家对怎么庆祝意见不一,你作为班长该怎么动员;二是学会道歉,在游戏活动中,你不小心踩坏了小红的钢笔,你该怎么做;三是学会感谢……

孩子们先分组讨论,然后表演。我注意到,徐欣晨表演的就是学会道歉,看着他真诚地对“小红”说:“对不起,你的钢笔是我不小心踩坏的,我愿意赔给你一支新钢笔,你能原谅我吗?”我欣慰地笑了。

果然,下课后,徐欣晨走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说:“老师,对不起!”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没关系,老师只要你知道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就行了,杯子不用你赔。”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思考与感悟】

“水杯风波”虽然早已归于平息,但由这件事情引发的思考却在我的心中有如水面溅起的阵阵涟漪。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就不由得不为事发当初的处理方式而深感自责,并时常提醒自己作为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可那样“任性”:学生毁了自己的心爱之物让我痛心不已,孩子在错误面前的沉默、逃避,而不能勇于认错、致歉,更让我怒不可遏,盛怒之下,我居然做出了中止圣诞庆贺的决定,冷却了孩子们的高涨热情,扫了全班学生的浓厚兴致,当时的意气用事,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至今让我难以释怀。杯子打碎,是学生的不小心所致,是一个孩子的无意惹祸,实在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为此而大动干戈、严厉责罚,是明摆着的处置失当,因一个孩子的过错而迁怒于全班学生,这更是教育理性缺失的典型表现。

在孩子的品行养成教育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这是我从“水杯风波”中获得的又一教育感悟。面对错误和责任,勇于担当,知错、认错并积极改错,那不过是我们预设的儿童品德修养的教育“期望”,错误和责任面前,沉默,掩饰,甚至不惜以谎言去推卸、逃避,这才是广泛意义上的“儿童常态”。既有失手打碎杯子的内心恐惧,又有教室内“空气凝固”氛围的外在压力,再有老师声色俱厉的龙颜之怒,隐瞒、藏掖正是出于肇事者徐欣晨作为一个儿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作为老师,我们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儿童常态”,要把我们预设的教育期望变为学生品行成长的现实,“急于求成”要不得,“立竿见影”不靠谱,我们要为孩子的这种转化和发展付出必须的耐心和克制,要为他们的转化和发展提供必须的时间、铺垫与台阶,这就是我们应当信守的“教育期待”。“教育期待”好似书法作品中的“留白艺术”,也如琵琶演奏中“此时无声”的顿挫技巧。“教育期待”是留给孩子由接受教育之后的认知懵懂飞跃到认知觉醒阶段的一个过程,身处这个过程中的徐欣晨,借助于一场“游戏”的铺垫和催化,先有“心动”,后有“行动”,最终完成了由惹是生非的淘气包到知错、认错的乖孩子的转变,这一教育实践足以证明:“教育期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打碎了一只心爱的水杯,却为我赢得了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促成了我一连串的教育思考和探究,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