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士
【摘 要】本文从《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协同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和实践做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仓储管理》 协同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 课程改革
伴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旺盛,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高校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在迅速增加。从1993年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由最初的少数几所迅速增加,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增速更快。据中国教育在线网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有450多所本科院校、8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可见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和运筹思想,研究解决商品流通和储存过程中的业务经营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具备仓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手段,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来解决仓储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仓储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和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该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首先是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主要停留在“照本宣科”,缺乏将仓储实际作业和相关的理论相结合。从发展定位看,应用型本科主要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教学中更应该侧重以实战应用为基础,但是很多院校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灌输的方式,教师注重仓储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专业综合竞争力不高。另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简单,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使得很多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比较被动。
二是实战教师少,很多物流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许多教师缺少在实际企业从业的经历,也缺乏在相关企业接受锻炼的机会,对仓储企业的运作流程、一线操作方法等等不太熟悉,从而造成了课堂上只能依靠教材和自己的理解来给学生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是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现象较严重。比如仓储现场管理和生产运营中的部分内容重复,仓储设备的内容和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重复,物品保管的内容和商品检验与养护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等等。由于这些课程几乎是物流管理专业都要开设的课程,所以造成了部分内容会在讲授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另外,有些《仓储管理》教材内容不够细化,不能满足特色专业的需要。
四是学生实战能力欠缺。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很多的高职院校要好于本科院校,实验设备和器材比本科院校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很多本科高校受实训基地或场所限制,学生大部分时候只能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不能够将仓储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因此学生对仓储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深入,缺乏仓储相关技能的训练。
二、协同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改革
“协同”本意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打破资源的壁垒或边界,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协调运作,通过合理利用资源达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目标。目前《仓储管理》课程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协同。《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性和理论性都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纸上谈兵”和“照本宣科”是缺乏与企业及社会协同的结果,这样也就造成了教师的实战经验少,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知识。教材的陈旧和内容重复,是教师之间缺乏协同的结果。同时,由于《仓储管理》教学时理论内容相对较多,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都较低,参与性较差。由此造成了教师感觉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觉听课没意思的恶性循环,这是师生欠缺协同的结果。因此,根据协同的理念,本文提出协同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是教师间的协同。由于《仓储管理》部分内容重复性较多,尤其是《仓储管理》《物流设备和技术》《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商品检验与养护》等课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不同的授课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讲授就会出现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的现象。所以,应该进行教师(或课程)间的沟通与协同,通过课件内容等资源共享来完善和优化授课内容。
二是师生间的协同。传统的课堂讲授基本上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下面听。“讲”和“听”的角色是固有存在的,对于《仓储管理》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基本靠死记硬背。因此要打破这种角色认定,打破师生的边界,将课堂内容和学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和讨论,完成课堂展示,会对同学们掌握内容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通过师生共同配合让学生从实际案例和身边物流活动中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校企(校)协同。《仓储管理》課程的目标是以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仓储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实践岗位需求为目标,将学习实践和能力实践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所以,授课内容是否和企业相适应,学习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校企协同就是让学生和老师更多地接触物流企业和仓储实务,实现企业现场教学和课堂授课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战本领。对于实训设施欠缺的高校,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等实训设施齐全的学校协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样既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也实现了高职院校设备的有效利用。
三、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具体做法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的战略定位要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具备应用型特色。由于《仓储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因此要着眼于仓储管理实践的需要,以提高人才的實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综合性物流人才打下基础。
石家庄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仓储管理》课程开设也已经10多年。在专业建设之初,受诸多条件限制,师生人数较少,课程建设也相对落后。该课程在建设上存在着许多院校的共性问题,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学校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项目,具体到每个院系要对每门课程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和做法,并且接受学校督导专家的检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仓储管理》课程改革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围绕“培养仓储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使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相匹配,以协同模式对《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
教师间协同方面,主要是通过组织课程改革讨论会,优化和完善《仓储管理》课程内容。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制度,即在每学期授课前或完毕后,通过组织相关课程主讲教师进行内容说课,以确定相关课程的讲课内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对于教材的选定,也是通过这次讨论来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样做既可以加强大家对专业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教师来提高自己的讲课效果。
师生间协同方面,通过学习其他高校的做法,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外,将《仓储管理》的其余内容通过案例方式或项目方式来让师生共同完成。比如,对于仓储作业环节,可让小组在实训室中完成。仓储的现场管理,通过提前布置真实案例来让学生进行PPT展示、教师做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或者通过参观实习基地来进行现场讲授。对于仓储合同等商务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通过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校企间协同方面,首先是通过调研仓储管理人员或举行从业人员座谈会,对仓储管理授课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PDCA过程。其次是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丰富现场教学场地,比如与石家庄顺丰等物流公司合作,丰富学生对分拣作业和仓储作业的现场教学,过后学生们反映很好。第三是借力其他高校资源,比如我们与河北交通职业学院合作,租赁该校实训室进行实训课的学习,解决了我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另外,邀请物流企业负责人进行讲座或派送相关教师到企业学习,通过智力互补来实现校企双赢。
本课程的改革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基于我校的实际以及其他学校的改革经验,将《仓储管理》课程进行协同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实现校企间、师生间、院系间的协同合作,优化和完善《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完成这些改革和实践主要是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态度,通过打破原有的资源、身份和人才壁垒,为了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搭建师生间、教师间和校企间的学习平台,实现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在课程改革中的多赢。
【参考文献】
[1]李淑敏,闵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初探[J].大家,2011(24).
[2]袁旦.任务驱动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分析[J].林区教学,2014(03).
[3]李莉.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7).
[4]李静宜,张兆响.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
[5]宋巧娜.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12 (08 ).
[6]孙玲.《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