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摘 要】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策略 有效性
现阶段,人们对小学教学质量高度重视,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数学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影响重大的一门课程。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的教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讲授教材知识为主,教学缺乏层次感,教学手段落后。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缺乏合理的评价,不善于与学生沟通,也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另外,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难懂。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结构的最大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认知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鞭策和自身的兴趣,尤其是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法宝。数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导入、游戏活动、小组合作、数学竞赛等教学方法,引用生活实例、运用教学工具以及巧妙设疑等多种教学技巧,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左右》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情景,让学生先熟悉自己身体结构上的左右,再熟悉身边的左右,最后做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左右的位置。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这样设疑:举起右手让学生去说是哪一只手。学生在小组交流后,会发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这样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也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制定,要结合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区别对待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目前,多数小学都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模式,通过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采用优秀生带动后进生的模式,这种“兵教兵”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和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层次性,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避免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由低到高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认识列和行的含义,明白列和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目标,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转变观念,实现科学评价和师生互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形象生动,课堂气氛良好,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不要仅仅局限于分数,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对于学生要做到全面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离不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要转变观念,和学生“做朋友”,对学生不足之处,尽量采用“说服”和“商量”语气,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例如在《栽蒜苗》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参与栽蒜苗的过程,让学生代表汇报蒜苗成长情况,学生在记录数据时就会产生不同看法,在经过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绘制统计图,这样学生就会感觉教师特别亲切,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获。
(四)与时俱进,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义务教育教学实践中必要工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的推广,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质感,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数学课程中很抽象的东西展示给学生,通过平面、立体、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利用PPT讲课,还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方便数学教师作图和举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只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夯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数学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拉近师生距离以及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艳艳,常秀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探析[J].教学与理,2008(24).
[2]黄锦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和重建[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9(7).
[3]胡良锋.运用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