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5-11-24 15:52:12高玉敏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精神培育

高玉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实质,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学生 民族精神 教学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55-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民族精神分别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想和重要内容,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民族精神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发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将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并且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与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相比,我国的民族精神具有其自身的特质,它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它包含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先进的价值取向、独特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我国的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思想形式,它与民族精神之间有着很高的联系度和契合度。不论何种哲学思想都体现一定的民族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点,哲学思想产生于民族,受到民族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展示了本民族的气派和样式,这也就很好地阐释了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根源,哲学是民族精神的存在形式。同时,哲学是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说,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独立于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及不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民族精神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密不可分,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以及升华具有引导和导向作用。

经过中国的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逐渐的实现了中国化,并且与中国的民族精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资源,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性,另外,中华民族精神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作用下,中华民族精神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一步步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们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改进,我国的民族精神也更能体现时代的特征,更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民族精神的培育。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識、理性和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重要作用的体现和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紧迫感,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存在着民族精神缺失的严重现象。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活跃力量,是永葆中华民族昌盛繁荣的中流砥柱,但当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却着实堪忧。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如何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程度的重要性。

现今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不仅仅要注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民族精神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和理论内容的运用,指引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理论观念的高度统一,同时它也是理解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与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观点,这句话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人民群众的社会意识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人民群众的精神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以及实践性,民族精神是现实实践与历史实践相互交融的产物,它是对社会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追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本质体现。民族精神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依赖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都是逐渐发展完善的,民族精神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然要经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必然要处于不断发展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在社会实践当中,民族精神不断的注入活力和新鲜的血液。从这个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让当代大学生从这个层面把握和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促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现实性。这样可以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民族意识,逐步养成民族自豪感,努力建设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家园,从而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让他们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我国的民族精神。在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人们要树立辩证的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出现全盘否定传统民族精神以及激进变革的现象,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会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方面,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同时也不能消极抵制,要树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观点。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当代大学生要准确的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地、科学地、全面地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时包含了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等等可贵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找到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民主法治精神以及公正平等精神等精神的重要契合点,找到民族精神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契合点,帮助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当中,应结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矛盾众多的国内环境,将最新的哲学动态与课堂相结合,让他们掌握“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主张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流文化,这也就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了很强的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的先哲们在工商耕稼等社会实践过程当中,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务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思想逐渐融入到我国的民族精神当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当中,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实践,勇敢地面对社会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社会矛盾。当代大学生应该系统全面的对“新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让自己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民族精神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民族精神都具有和谐的内容,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当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思想和我国民族和谐精神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谐包括了社会主体之间的身心和谐、言行和谐,包括社会要素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包括国家间和民族间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和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特征,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谐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在中华民族的政治活动以及生活实践当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铸就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中庸”“和合”的民族性格。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极左”的错误思想,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具有的和谐理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和谐”这一理念,使得“和谐”这一理念更加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要求,为人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理想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最大化,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和谐的社会思想不断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和谐理念也更加具有了现实性和现代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别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分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思想,将和谐的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概括,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面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构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在马克思主義哲学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精神,丰富和弘扬和谐理念,从而进一步健全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进一步将和谐理念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3 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有着很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逐渐地实现了中国化,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2):49-53.

[2] 邱伟.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及应对——以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为视角[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3(3):6-9.

[3] 袁美静.试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传承,2012(2):52-5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9:23:3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