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莉
摘 要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应以学生各类层次的需求为前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目标的真正实现。本文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探讨其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现实价值,并提出针对不同需求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达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高校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0.009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Funding Mode
Based on Need Hierarchy Theory
XIE Lili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aid mode of education should take students' all kinds of levels of demand for the premis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so as to achieve the real goal of education funding. In this paper,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o explore its practical value in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work, and made for the different needs of education adopted in order to achieve funding educational 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ed hierarchy theory; college; education funding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资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但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如少数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等、靠、要等精神贫困的现象。显然高校的资助政策,不仅要有物质援助的层面,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的层面。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分层次的发展需求更能体现教育的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不同需要概括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互相联系并按重要性依先后次序排列成一个从低层到高层的需求层次。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人类的基本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属于人类的成长性需要。①而对大学生来说,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才是主导他们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等现实困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需要,努力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激发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
2 需要层次理论关照下的资助育人现实价值
人类的需要构成了一個层次体系,人是一种不断需要的动物,一个欲望满足后又会迅速被另一个欲望所占据。高校在满足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更高期望的积极引导将促进学生诸如友爱、忠诚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的培养。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人,也是个人特质发展得最充分的人。②
2.1 满足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
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过程。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点不同,但每个学生都有通过接受教育实现自身成长的需要。经济资助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最基本需要。经济困难学生在个体成长方面不仅有显现在外的生活需求,也有隐现其中对自我获得肯定、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需求。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退缩心理;有的学生虽发奋苦读,但其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机会有限,在就业、创业方面比别人缺少相应的社会资源。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单纯的经济资助,对他们心理、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2.2 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标
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一定程度上,需要层次越高,自私的成分就越少。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将导致更伟大、更真实、更深刻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培育达到充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以分数定高低,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完美人格的养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更要注重挖掘各类资助政策背后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高校应及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更高层次需求,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变化划分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匮乏性需要带来的是物质的满足,而成长性需要带来的则是丰富的、高层的且具有更大稳定性、持久性和不变性的愉悦。教育公平的实现在于促进个体本性、潜能、创造力等更高层面得到真正充分及健康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③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教育公平不仅指学校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还应为其成长性需求的不足提供相应的帮助。高校应充分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性动机方面所受的制约,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公平的成长环境和机会,才能达到真正教育公平。
2.4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成长性需要激发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因而能超越自我。同时受成长性需要激发的人会从无私立、无所求的角度与他人、社会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资助育人的各个过程中,在经济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也要热爱、尊重、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使他们自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侧。
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使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能更深刻认识到经济困难学生所呈现出的独特层次需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受到基本生活需要的限制,但人类对成长性需求的向往却是无法阻挡在他们身上得以鲜明体现。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必然走向。
3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
高校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需求层析理论审视资助育人体系的建构不仅是通过经济资助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载体培育,心理帮扶、能力培养、品格塑造等措施满足学生多种层次的成长需求,以实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3.1 以载体培育为支撑
经济困难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社会及团体的认可、接受,希望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高校应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发挥受助学生团体在满足学生爱和归属等方面的需要。成立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性,在相似家庭背景下,没有思想顾虑,没有心理负担,容易敞开心扉,张扬个性,相互教育、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组建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可以较全面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各项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及更好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使资助育人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
3.2 以心理帮扶为基本
经济困难学生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压力及生长型需求方面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如焦虑、恐惧、冷漠等心理疾病。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 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 42.2%的贫困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④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可以依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次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激发他们对成长性需求的追求,发挥自身潜在的天赋能力并为之坚持不懈,从而达到内心的幸福感、宁静感。
3.3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即使自己成为希望中的那个人。在这一层次上,个体的差异是最大的。如何实现自我需要,体现人生的存在价值,得到完美的幸福体验,这需要自身能力的不断锻炼和提高。因此,高校要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对于改变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远景。狭义上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智力和非智力的本领。可以说它是所有能力的基础。经济困难学生要培养学习能力,必然要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苦。但是,唯有强大动力、毅力所锻造的学习能力是人类社会要具备的头等本领,是能让自身成才的真正源泉。高校应设立各等级奖学金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发奋图强,勇于争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广泛能力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增强他们的信心而言都是重要的。高校应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泛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为他们最大限度地搭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有计划地开展校园学术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策划、组织、实施能力;设立实践基金项目,用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对外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具有能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体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环境,形成一种宽松、平等、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学术氛围。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学生最大限度地搭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和創造自我的平台。如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创新。
3.4 以品格塑造为指向
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成长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将发掘自身更多更高趋向自我实现的崇高品质。追逐自我实现层的人既是最爱人的人,也是个人品格发展最充分的人。高尚、优秀的品格,是人性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诚信、感恩、励志等教育应该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我的必需品。
(1)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保证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面对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应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诚信品格。通过组织班团会和诚信案例讨论、学习、交流等形式,在学生中营造 “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助学贷款工作与诚信教育的结合,强化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和毕业生还贷、择业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信做人。
(2)感恩教育。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获得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无论是国家、学校、集体或个人给予的资助,都应心怀感恩之情。感恩意识不仅是感激之情,更是一种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和追求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利用日常教育教学平台,营造校园感恩氛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影片、征文演讲、感恩承诺签名、致父母亲的一封信等形式,使经济困难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惠,感受到政府、社会及他人的关怀;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在友爱和尊重的需求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3)励志教育。当个体摆脱由基本需要带来的忧患时,它不是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对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和渴望。在任何时候,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才是人类贯穿始终的目标。经济困难学生更应有自强自立、励志成才的精神。毕竟他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暂时的,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去奋斗,才是永恒之道,长久之道,也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扶贫更要扶志”,高校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更要努力挖掘自身潜在需要,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品质。通过组建“优秀学子宣讲团”,宣传在学习科研、实践创新、励志成才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代表,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动力。
需求层次理论注重每位学生内在需求满足感的实现,力求激发每个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的极大幸福感和愉悦感。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经济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教育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从而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
注释
① 叶浩生等.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47-549.
② [美]马斯洛著.刘烨编译.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4.
③ 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07
④ 李永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