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华
摘 要 人性是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层面构成,人文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完善人的心性为目标,即:人性教育。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完善人性、引导人性的生成,它要通过教育在引导人尊重人的生物本能的基础上生成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从而规范人的欲望、引导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实现人的自由状态。以人性教育为根本目标的人文教育,必须充分考量人性的三重属性之间可能的冲突与矛盾,要求教育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消解相互间的对立,实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融合生长。
关键词 人文教育 人性教育 教育人性化 人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0.001
Fundamental Humanistic Education: Human Education
ZHU Shanghu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aihua College, Huaihua, Hu'nan 418000)
Abstract Humanity is a natural attributes, social attributes, constitute three levels of mental attributes,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people's disposition to always objective, namely, in essence: people sex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humanity, to guide humanity to generate it through adult education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respect for human biological guide people on social instinct and spirituality, thereby regulate people's desire to guide people's needs, improve people's living level, to achieve the status of human freedom. Education as a fundamental human go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must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may triple between 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human nature, it requires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overall balance, digestion opposite each oth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attributes, social attributes and mental attributes growth.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human education; humane education; humanity harmony
“人文教育”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提倡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为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所谓人文学科教育,是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重视其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专门化的日益显著,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脱离了它的初衷。所谓“成人”的教育,就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它就是一个追求让人怎样“求真、扬善、达美”的教育过程。人文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引导人们寻求和创造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使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形成对人本身的正确认识,如: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选择等。通过人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精神智慧、心性精粹传授给下一代,使人能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找到合规律、合目的的生活方式。因而,人文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就是人性教育,是以完善人的心性为最高目标。
1 人性的多重结构:人文教育的根本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多重属性的复合体,它们构成了人性的三重结构。人性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将人性的三个层面,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层面。对人性的理解,也不能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直接对立起来,也不应片面夸大人性结构的某一层面,而应要通过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之间的沟通、相互作用来揭示人性的复合性,既要表现人在自然中的特异性,又要使人不孤立于他的自然起源。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自然肉体组织和受自然肉体组织所制约的属性特征,这些属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生理构造、遗传基因、自然本能和欲望冲动等。人作为一种自然性存在,永远无法摆脱自身固有的自然因素,人作为自然界生物系统中的一员,要依赖于自然,必然同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通,人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人的自然性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也不能完全摆脱兽性,人性的实质是兽性的审美化或社会化的结果。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征,即:人对社会关系和他人的依赖性。所以,任何个人不仅是一种历史与社会的存在,他或她总是处于一定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之中,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具体来说,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个体力量的有限性使得人必须联合起来而成为一种关系性和群体性的存在,人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其它关系,每一个人就像社会关系网上的一个个结点。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人格气质和主体意识等。人的精神性反映了人类所独有、具有现实超越性的主体特征,是人类的一种本质性特征,它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人虽然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人尽管起源于自然、根源于社会,但人也总是不甘于被自然和社会所桎梏,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和独立意志等主体精神,总是希望突破自然的束缚和社会的羁绊,将自己意志自由发扬光大。
在人性的结构关系中,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规范性需要和精神意义性需要必须要以人的物质性需要为基础。但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只有通过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才能上升为“人”的属性,成为真正意义的“人性”。所以说,人的精神属性像是人的自然属性引擎,人的社会性像是人的自然属性阀门,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必须通过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加以修饰和美化。一方面,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内容,意识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的劳动是社会性的,意识不可能离开社会劳动而产生,所以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属性已经形成,就会对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产生巨大的动能,人的有意义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人的精神属性使得人的社会活动变得有自觉性、计划性、目的性,也使人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变得有意义。人的自然属性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而是社会化和精神化的自然,丧失了精神性或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就会回归为纯粹的动物性,而不是人意义上的那种“自然”。只有经过社会化和精神化之后的自然属性,才真正具有人性的品质,但是,只有经过精神性和社会性的教育塑造,这种社会化和精神化的自然属性才能成为可能。人性完整结构形成中的这种塑造,使人性的教育成为必要,也为人性的教育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这种立足塑造完整人性的人性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根本性所在。
2 人性的和谐生成:人文教育的根本内容
人性的本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即“什么是人?”以及“人是什么?”的理由,教育活动中要尊重人的主体性,不能一谓强调“被教育”,而是促进人的主体性生成,教育不只是传授一些外在的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关注内在的人性,引导人性的升华,促进人性的和谐。人的自然属性,代表了人成为人的自然潜质,表明了人性发展所具有的可能趋向性;人的精神属性,代表了人成为人的个性差异,表明了人性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选择性;人的社会属性,代表了人成为人的本质特征,表明了人性发展所具有的现实规范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其实际就是人性不断的生成、发展的过程,人性结构的多重性需要教育来承担起人性生成与升华的重担,以推动人性的完美。人性的社会历史性、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人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必须关注人性,培养人的情感,培养人对生命的尊重,培养健康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人性的升华应当是由人文教育的本体性规定,是一切我外在教育的内在价值基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观的核心成分,因此,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人性的生成、升华、和谐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引。人性教育让人能正视自己的本能,理性审视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本能,并以社会合理性、精神超越性为引导与节制,在利益的权衡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升华与移情中,将人的生物性导向社会性和精神性。
人文教育要建构人性,引导人性的生成,要引导人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更新自我。教育要重视引导人认识自身的生物性,直面人的生物性,直面人的真实“肉身”,直面人的“食色之性”。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其中蕴藏的各种遗传基因(信息)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的进化和演变的累积,这些都体现在人类所现有的独特身心理结构特征之中,这些来自遗传的先天特质,为人类身心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是人性进一步生长的自然基础。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是人体内部的不同小我,他们相互之间会发生矛盾与冲突而相互对立起来,也会相互尊重、相互促进而和谐一体,如果贬低人的生物性而关注人的社会性与精神性,就会使教育脱离人性的基础,把人当成了“神”,就会陷入非人性、非人文的教育困境,正视人的生物性需求是人性之真。教育要在引导人们去认识人自身中的生物性本能存在的基础上,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来规范和引导人的各种欲求。如果对社会中每个人的生物性不加节制,而是任其为所欲为,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人类的共同毁灭。人类为了避免因“达尔文式”生物竞争而导致人类共同体的毁灭,每人只有通过社会性和精神性的超越来让出一些利益、牺牲一些需要,从而确保人类整体的需要和利益。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性时,必须处理好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在认识人自身存在的这些矛盾中进行价值抉择,这种选择就是人性之真、之善、之美的统一。教育要引导人去认识自身中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还要启发人们去追求人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从而超越现实的束缚,这是人性的重要向度。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更高的是需要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来体人性之美。教育要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就必须通过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来升华人性,提高人自主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为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而超越本能的一些局限,超越社会现实规范的一些束缚,从而为人性的觉醒提供根本性的内容。
3 教育的人性化: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一个个完整的人,即:在自然意义上是健康存在的人、在社会意义上是充分发展的人、在精神意义上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教育人性化的实质就是指在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必须为人性的复合性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它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对每一个现行的教育规定,对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不能只从经济的、或政治的、或文化的外在尺度进行衡量,更重要是要从内在人性发展的标尺来考量,重视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教学过程必须符合人性的生成、发展、完善,而不能违背人类的存在属性或本性。体现人文教育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对人性的理性体认、善性启发和美的提升的教育,它强调教育全部内容和过程要成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对人性真、善、美的共同体认。教育的人性化其实质就是强调对学生人性全面发展需要的尊重,要求教师、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和具有教育影响行为时,须充分考虑学生由人性特而延伸出来的需要,并要满足这些需要行为中存在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分别引导,尽可能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发现需要、提升需要,并努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合情(合目的)、合理(合规律)的满足,从而以满足需要为基础动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中对人身心发展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规定的遵重,合理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合适教育内容的选定,恰当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学生身心健康和可能潜质的充分发挥,就是教育人性化的基本表达。简单地说,教育人性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一种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中无责骂、无威胁、无体罚,要有笑容、有爱心、有亲情,最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一切合理的需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实现。
人作一个现实的个体存在,其实际是承载着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在个体自然属性的生长和社会属性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独特的精神气质特得以产生、形成,这是人自我的个性标志。教育的人性化应给予每个个体创造和提供更具开放性和独立性的空间,让个体能够在这个开放和独立的空间中依据自己的本性、特长能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自主地成长与发展。即:在个体生理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精神。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之间关系充满着辩证法色彩,既对立又统一,既可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也可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人的生物本能冲动和欲望同人类社会规范要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其极端表现就是个体为实现自己的欲望冲动不择手段,置社会基本秩序于不顾,或是为体现社会的规范性,需要压抑一些人的生理性需求。二是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可能冲突。这主要表现在社会规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极端的时候,就表现为个体以放弃其社会生命为代价,执着地不论对错地坚持自己的个体价值追求。三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可能冲突。如表现为人的本能欲望、情感冲动与人生境界提升和理性精神追求之间的对抗,这种冲突的极端结果,要么是个体放弃精神追求,而沉溺于物欲满足和生理享受之中,要么是虚幻地为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将人的生理需要和物欲降至最低限度,甚至禁止人的某些本能欲望。
人文教育作为教育人性化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教育者充分考量人性的多重属性之间面临的矛盾与冲突,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消解相互间的对立,实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融合生长。也就说,使人性内部各方要素的矛盾冲突保持在一定的合理限度内,既要体现人性的丰富性、创造性,又不使矛盾激化而造极端的人格分裂,人性的内部结构呈现出合理的弹性和张力。在当今的教育中,存在着过度追求社会化的统一标准,而对人本能性的生理需求、合理愿望缺乏应有的尊重,对人的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习惯地进行压制;相反地,也存在着打着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旗号,过度张扬学习者的个体性和价值诉求,导致学习者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丧失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远离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 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 王海明.人性是什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 陈云恺.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评论,2003(2).
[4] 周围.论人性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探索,2011(3).
[5] 王姬辉.人的三重属性视阈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
[6] 李友谊.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人性结构的二维透视[J].长沙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