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英
摘 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要靠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知识;科学的方法;培养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而学习的领域犹如浩瀚的海洋,许多人都想把网拉的大些,将网眼收得密些,以尽可能多捕获知识,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际学习中,坚持这种方法自学的人,往往总是事与愿违。
因为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目前全世界就有二十多项重大发明,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就有两千万篇之多,仅某一学科方面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怕就要够一个人啃上一辈子。因此知识的陈旧过程大大加快,陈旧周期相应也缩短了,如果再是漫无边际博览无遗,怕是无那么大的精力,也无必要。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今天要获得力量,需要具备关于知识的知识。”所谓“知识的知识”即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理论、方法论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因为这是取得其他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得新知识的支柱。
掌握好基础知识,要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指路的明灯,也是打开科学迷宫之门的一把钥匙,有人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育观念也必须从“信息教育”知识灌输转变为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人称我们现在的学习模式为“贝多芬”(背、多、分)体系,即背的越熟,记得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其实知识多并不就是才能高,记忆力强也不等于思维能力强,因为“背书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馬克思)因此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追求思维结果(知识结论)转变到追求思维过程,也就是“教师要使学科的科学真理和规律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探索自然秘密的武器、工具和钥匙。”(苏霍姆林斯基)因为有了“知识的知识”便可以不断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可以更好地开发智力,开拓思路,使人更加聪敏灵活,更富有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李政道)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创新,固然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但掌握知识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凡是创造型的人才总是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M].开明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