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柏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形象体验学习知识,生成运用技能。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从实用性的角度进行小学教学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用为纲;贴近生活;实践体验
小学数学到了中高年级阶段许多学生抱怨不好学习和掌握,那是把数学教抽象了,实际来说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比较紧密,而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两个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的呈现符合实用性,從而驱动孩子们深入学习,长足发展。下面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贴近生活,形象教学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知识又来源于生活。所以中高阶段小学数学,我们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情景来阐述概念,让学生以形象的方式进行理解和认知。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内容时,如果我们讲解抽象的概念,同学们肯定没有兴趣,也未必理解到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情景来引导他们形象认知:小高和小王合伙开公司,初始股份是小高30万,小王20万。今年市场行情见长,盈利200万。那么让同学们思考:(1)所得利润小高和小王平均每人分100万可以吗?(2)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3)实际生活中还能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按比例分配?
如此以学生乐于认知、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来阐释抽象概念和问题,便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他们积极深入学习和探究,并最终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式和指导意义,完成教学任务。
二、实践体验,生成能力
课堂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动态发展的过程。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的、狭隘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设置问题牵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许多学生不理解面积到底是什么,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和应用。笔者就画了一个示意图:一个长方形地里面栽种4行树,每行6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多少棵树,然后,这样就引导他们认识到长方形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这样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形象体验和认知问题,才能刻骨铭心地记忆和理解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能力。
本文是笔者从两个角度对怎样以切近生活体验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分析与指导。具体操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然后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