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运用 加强言语实践

2015-11-02 01:39杨丽
关键词:言语实践

杨丽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阅读教学中,我们须关注文本在遣词造句、语言运用、段落结构、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领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通过言语实践学会语言运用,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文字运用;言语实践;特色语言;典型段落;文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7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为我们擦亮了语文学科的本色,指明了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必须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2]

一、关注特色语言,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1.规律性的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本的语言形式很有规律,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把隐含着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特征挖掘出来,咀嚼揣摩之后引领学生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在自然、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

《夹竹桃》教学片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师:51岁的季羡林既有孩子的率真,又不乏成人的睿智。请你再仔细读读,看看能不能发现他写作的秘密?

生:运用排比句式,而且每一句都是先概括写,再写出具体的画面,采用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师:你发现了作者的文字之妙,请你们再细细地读读品品,你能发现这些睿智的语言使用有什么好处?

生:排比句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情很强烈;动静结合让月光下的夹竹桃更富有诗意了……

师:那就请你们把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请三位同学,为你们配上音乐,建议其他同学都把眼睛闭上,静静地听,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位同学读完,音乐继续)

师:同学们别睁开眼睛,静静地听,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大胆的想象,月光下的夹竹桃又给你带来了怎样奇妙的幻想?

生:我幻想它是大海,它就真的是大海了。这一堆影子是珊瑚丛,那一堆影子是礁石,恰巧有小鸟飞过,那就是鳄龟和香龟。

……

上述教学片段中,理清了脉络,读懂了内容,领悟了方法之后的这个实践过程根植于文本规律性的语言形式,挖掘了文本资源,优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律。所以,让“知识”和“实践”有机统一,层递前行,才使“语言运用”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有规律的语言形式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比比皆是,比如叠词、语气词、动词等各类词语的准确运用,成语、双声、叠韵、关联词等的恰当运用,因果句、转折句、过渡句等的运用以及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想要发现并利用这些语言形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需要教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度。

2.“陌生化”的语言。

“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又是怎样的呢?“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一次观摩教学中,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中的一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句式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王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式进行观察,发现它的与众不同在于:三个“我的母亲”放在每个句子的后面。之后,通过与常规的表达方式对比分析,学生能深切感受到,这种电影镜头推近似的写法,这种一咏三叹的表达,流露了作者对日夜为家庭操劳的母亲的怜惜之情以及由此生出的愧疚之心。在这细细品味之间,学生潜移默化中就学到了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不应该是那些“大多数人”里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

二、关注典型段落,进行迁移仿写训练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里一些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比较有特点,“总分总(或总分、分总)”式的段落结构比较多。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构段特点进行迁移仿写的训练。[3]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时,我引导学生在对全文做了回顾之后,着重引领关注了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具体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这四种姿态,通过四个比喻,妙不可言。这种典型的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对于小学生写作有很强的示范性。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悟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然后学着写写天空中千姿百态的白云,或是公园里美丽的花儿。

“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正是对语用价值的强调。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练说仿写中调动语言积累,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实践,这是语言吸纳运用,这是情感领会倾吐。学生说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把白云、花儿写得生动美丽、活灵活现。通过这样的练习,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生了根。

三、关注文本特点,进行内容创生训练

1.文本体裁的转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有抒情说理的,有寓言童话……文体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言语表达风格。教学中,可开展不同体裁间的练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引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歌内容表现出来,有的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画了一幅画,有的学生将古诗改写成了一篇生动记叙文,还有的学生扮演了一回诗人叶绍翁……再如,在学完《长城和运河》后,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奇迹写成一首小诗。事实证明,这样的以课文内容为题材,在正确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的“转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深深地进入了文本的内在空间,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记叙文中的典型句式改写成诗歌;给记叙文中的花草树木赋予人的思想、动作及语言,改写成童话;将情节生动的故事转换成课本剧等。

2.文本拓展的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拓展延伸,以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拓展、续写、补白、扩写等书面训练的形式对文本的词句、段落结构、谋篇布局进行再创作,这是培养语用能力的一条捷径。当然,最关键的是寻找恰当的语用点。

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花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这一片段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姹紫嫣红”一词品味:“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能找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吗?在学生回答出“花团锦簇、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等词后,我出示:“满院姹紫嫣红的花儿都盛开了,将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请你想象后描述这美景。”学生短暂的沉思之后,纷纷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崔峦老师说过:“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所以,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法,感悟语言表达规律,逐步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3]盖鸾英.着眼于动态性语用知识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04).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
例谈小语课堂言语实践的“本位”和“上位”
童诗教学养护儿童言语想象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言语实践观照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言语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言语实践中播下创造潜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