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言语实践;朗读;表达;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56-03
【作者简介】骆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南京,210002)校长助理,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语言。何為言语?指的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学习言语。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言语实践。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要有两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从理解内容来组织课程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组织安排。第二个转型,从教师讲读课文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
方向的变化带动了课堂的变革。“语用”“言语实践”成了当下小语课堂中的热词,无论是公开课、赛课,还是家常课,语文教师都着力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的价值回归到了本位。笔者整理了转型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做好言语实践的“本位”的同时,还在寻求“上位”的突破。这里的“上位”并非言语实践的最高层次,而是基于教材、学情的更高层次的言语实践的教学尝试和突破。
一、指向朗读的言语实践:从“有感情”到“有见解”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理学家朱熹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如此,我们才可以深刻领会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并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课例】孙双金,人教版五上《落花生》片段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学生朗读。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教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生1: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2:孙老师读得意味深长。
生3:孙老师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的特点读了出来,还有些词重读了。
师:哪些词重读了?
教师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读了。
生5: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能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能引起别人注意。
教师又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好好体会这门艺术。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老师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基本都有一个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阶段学生朗读的普遍标准。“正确”“流利”自不必说,而“有感情”就大有文章可做。孙双金老师这节课中的朗读指导体现的不只是“有感情”,而是基于文本,在读出感情的同时,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他对于文本的解读,从朗读中可见一斑。
二、指向表达方法的言语实践: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崔峦老师早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从教学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语文教师应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建构以学习表达为导向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近年来,小语课堂上“指向表达”“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比比皆是,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且不论这些指向的“绝对化”“片面化”,指向表达方法的言语实践在小语阅读课堂上一定是必要的。
【课例】魏斯化,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片段一
师:还有哪一段是写保大堤的?
生:第4自然段。
师:同样是保大堤,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总体的,一个是个人的。
师: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具体说说看。
生:400多名官兵,肯定不能都写。
生:第二自然段中提到了官兵们、战士们、他们。
师:第4自然段写的是?
生:黄晓文。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在《天鹅的故事》中接触过。
生: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
魏老师的教学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方法,即“怎么写”的问题。通过这段教学,学生们再次认识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知道了这种写法适用于场面的描写。魏老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精彩继续。
【课例】魏斯化,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片段二
师:请你联系第4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中,能否找到黄晓文的身影?
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师:这是两处联系,找得准,说得准。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黄晓文扛麻包。
生:汗水、血水,和猛地一拔,鲜血涌了出来。
师:面上有描写,点上有勾连,这叫“点面结合”。
生:前面写全然不顾,后面的黄晓文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师:前面是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后面是感人的画面。如果我呈现两个材料,你觉得可以和前文的什么勾连?(出示文本材料)
“面上有描写,点上有勾连,这才叫点面结合。”魏老師的这句话将“点面结合”提升到了“上位”。可贵的是,这一看似深奥的写作知识教授得如此“浅显”,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两个来回,学生对这一写法的理解已然“更上一层楼”。自此,“点面结合”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语文能力。显然,适当的方法、精准的切入、合宜的训练可以使指向写法的言语实践更加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指向课堂练习的言语实践:从“单一平面”到“多样立体”
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新一轮课改以来,小语课堂上出现了针对文本表达、语言积累、思维提升的优质练习,其中以读写结合居多。不过,在一些课堂上也有基于“应该设计一处写话练习,使课堂更加丰富饱满”“片段的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应该让学生进行仿写”的读写结合训练。这种为了“言语实践”而“言语实践”,为了课堂形式而设计练习的方式,没有触及学生“写的核心价值”,因此没有实践的意义。
【课例】张学青,六年级《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课文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师:用自己的鼻子来圆自己尴尬的场。几件事?三件事,这个姓印的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QQ好友里面都有好友印象。从你们钱老师的“好友印象”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白牙小黑妹。
师:当一个人牙白的时候,人就显得黑……用你读出来的印象,填写材料纸中的空格(见图1)。可以用QQ好友印象的方式来描述。
学生自主学习,写印象。
师(巡视,发现好玩的印象,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下来):写出自己的印象,不需要补充其他同学已经写过的。
黑板上:诙谐、鼻子控、志向远大、应变达人、幽默、贪玩、应变之才、学霸、自信、球迷
师:有些同学是有共同点的,比如鼻子控、幽默、应变之才、学霸、应变达人……他是球迷的背后,说明什么呢?足球是非常耗费体力的运动,这个人肯定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民间有这种说法,鼻子大的人,精力旺盛。最有意思的是哪里?有同学认为他志向远大,很自信,有同学却认为他吹牛。这和我们课文中学到的人物是不一样的。
张老师借QQ中的“好友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读完文本后,归纳自己对“姓印的朋友”的印象,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又极为巧妙的练习设计。变的不仅是练习的形式,更关注了课堂练习的指向——对文本信息的广泛提取能力。学生看着这张图,提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会变得有趣而丰富。提取、归纳、概括,对小学生而言是相对困难的。如果这类练习再以单一枯燥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就不会太理想。故而,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练习的设计,除了要关注训练点是否适切,是否遵循言语实践的规律,还要关注练习的命题形式和切入点,这是指向练习的言语实践特别要关注的问题。只有真正地做到关注文本和学情,才能真正提升“语用”的效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根据地,尽管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课堂的地位依然应该受到尊重。教学发生了变革,教师就更应该在课堂上萌发更多的智慧,让课堂拥有更多的魅力。正如薛法根老师的主张“为言语智能而教”那样,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为儿童设计简单、扎实的言语实践,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本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出更富有智慧、乐趣、深度的言语实践教学内容,让儿童愉悦地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发展阅读文本的思维力与鉴赏力,进行准确而又生动的表达,最终获得母语智慧的发展,这应当是小语课堂言语实践的“上位”。我们教师只有做好“本位”,追求“上位”,切忌“越位”,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才会更繁茂、更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