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

2017-03-12 00:59魏峰
江苏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育才陶行知小事

魏峰

1946年7月25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逝世,距今年整整70年。先生终生矢志不渝,于大江南北开展平民教育,于南京兴办晓庄师范学校,于重庆开办育才学校,为普通民众的教育与解放呕心沥血,为我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风范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拜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四川教育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煌煌12卷,涵盖了先生一生所著论文、报告、演讲、译著、书信等,全面体现了先生在教育、政治、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思想。阅读先生的著述,如见其人,其思想之深刻,情怀之真挚,视野之宏大,追求之高远,为人之实在,让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感。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选取《陶行知全集》第8、9卷中陶行知先生与友人、家人的几封书信,与大家分享我从中读出的先生之奉献、求真和务实的精神。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极具奉献精神的教育家。先生自比武训,为了兴学倾其所有,到处化缘,生活窘迫却自得其乐,且感染周围友人为教育慷慨解囊。1934年,陶行知先生的母亲过世,先生将亲友们馈赠的赙仪捐出为教育所用,陶行知为此事致信同事邵仲香:“这次治丧,力谋节俭,希望运用省下之钱款与亲友赙仪合设纪念金,为劳苦大众儿童教育之用,志在因家母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现在已用节省之款,在晓庄唐氏地上设立纪念苗圃,以为晓庄公有林之基础……这次为家母治丧,得了一点新感想,写成一首小诗:‘富人一口棺,穷人一堂屋。讨得死人欢,忘却活人哭。有棺材睡的人不造林,栽树的人连茅草屋都没得住。我家未曾栽过几棵树,二十年来已用了九个棺材,至少几十个人的板壁是被我们夺了来,以致露宿在霜天雪地之中,甚至于冻死。我们要造这个纪念林,一方面是补以往的过失,一方面是将来死到临头,树已成林,取他一个薄皮棺材,可以无愧了。”每次阅读先生这封信,都为其拳拳之心而感动。此时,任何评价似乎都是多余的。在先生心中,他将对母亲的孝敬和爱升华为对普罗大众疾苦的关爱。1939年,陶行知先生和吴树琴女士以简朴的方式结婚。朋友们送来贺礼,他仍然是捐给学校。在回复家栋同学的信中,他对此有详细交代:“前蒙寄来结合纪念品洋三元,无任铭感。不过事先已决定不收贺礼。故将该款交给育才学校,为小朋友捐购图书之用。兹将收据奉上,敬请查收为感。”朴實的话语,简单的行动,其背后是真挚的情感,是对学生最真诚的关爱,是对教育最无私的奉献。在育才办学经费最紧张的时候,陶行知先生还将自己仅有的大衣当掉,为育才的师生买来稻草作垫子,并换来一天的伙食。在致李友梅等人的信中,先生写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脍炙人口的话也是先生一生行止的写照。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真人。他憎恨虚假与虚伪,一生真诚地面对教育与社会,他也号召别人做真诚的人。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大家熟知,也是我们今天为师者、为学者的人生指南。1941年,在一封致同事的信里,陶行知写道:“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一日。”陶行知先生不与虚假为伍的意志非常坚决。1940年底,陶行知先生的儿子陶晓光在求职时需要一张文凭,向当时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求助,马侣贤未经先生同意邮寄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给他。陶行知在重庆闻讯后电告其子将证明寄回,在随后给陶晓光的信里,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进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万一金大也不能进,我愿筹集专款,帮助你建立实验室,绝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正是这样对真理的坚守,使得陶行知先生能对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无情”的决定。陶行知先生对待家人如此,对待学校管理工作也是公私分明,一丝不苟。在1940年写给马侣贤的一封信中,陶行知先生交代:“昨天请客费用,连酒菜、饭茶、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账上,并请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中不宜动用一文。”在陶行知先生的书信集里,诸如此类的交代不胜枚举,可为今日学校管理者乃至其他公务人员之镜鉴。

三、“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陶行知先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他不是一个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位实干家。他倡导立大志、做大事,探讨大学问,同时也把小事做精致。他关于大事与小事关系的辩证极其精彩。1928年,他在给大学生的一封信里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我现在愿向诸位介绍一件大事。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在此信中,他把做好一名教员这样的小事与民众幸福、国运兴衰、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先生给他儿子陶晓光的书信里,既有“从家庭的小世界里把自己拔出来,投入大的社会里去”这样关于“做大事”的高屋建瓴的教导,也有“你的字写得太野了,使人认不得,而且写字的纸张不规则”这样关于“做小事”的谆谆教诲。陶行知先生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如兴办晓庄、育才等学校,作为国民外交使节访问28国、参加世界教育大会等。同时,在书信集里,我们也常常看到他对小事的关注。1940年,他给马侣贤的信中专门讨论用散草替代垫被的问题:“昨晚在北泉睡了一晚,旅馆都用稻草做垫,实在省得多。他们用的是散草,不是扎成的草垫,所以软得很。你前天告诉我要轧棉花做垫被,这是不必需。望停止做垫被,统以散稻草替代。每人省三元,五百人便能省一千五百元。”在给育才驻渝见习团学生的信中,陶行知先生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如何爱惜衣服的问题:“我在校中和同学分析衣服所以脏的缘故和容易弄脏的地方,得出下列结论,帮助你们保持清洁:(一)袖子脏,因为桌面不抹干净;(二)胸前脏,因为桌边不抹干净,吃饭喝汤不小心……我们又分析衣服所以容易坏的缘故及容易坏的地方,也希望指出来……”阅读这些细节,读者可能会忍俊不禁,难以想象一个五十岁的校长如此“婆婆妈妈”地写信指导孩子们如何保持衣服的整洁。其实,这鲜明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做事的风格,即便是吃饭穿衣之类的小事,也要有科学的分析与精确的指导。在这封关于爱惜衣服的信的结尾,他这样写道:“这是国家的衣服,交给你们穿,即是交给你们代管。你们爱惜衣服,便是爱惜国力。这是每一个忠诚的国民应负的责任。”何为小事?何为大事?做好小事也就是在做大事。

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一遍遍地品读陶行知先生的书信,常常会感觉先生依然活着,就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坐在我身边,向我讲述办学的艰难,向我疾呼教育的改变。读陶行知先生这些书信,我会思考:今日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所期待的教育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在追求高分与名校的同时,是否遗忘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陶行知先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志存高远的追求与求真务实的作风都是今天的教育人需要学习的。《陶行知全集》是无尽的宝藏,值得每位教育人一读再读。

猜你喜欢
育才陶行知小事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陶行知夜归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人夏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生活那点小事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