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語想象力是凭借语言文字,结合感性经验形成新形象以及利用语言文字实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与感受的能力。从人的发展来看,童年时期的教育对儿童的言语想象力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儿童言语想象力缺失的现状,教师可以基于童诗教学的实践,从“诵读童诗,激发想象;欣赏童诗,唤醒想象;创作童诗,放飞想象”这三个方面养护儿童言语想象力。
【关键词】言语实践;想象力;童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22-03
【作者简介】顾文艳,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4)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研究方向:童诗教学。
一、言语想象力亟须养护
“天是云的家/云是雨的家/为什么会下雨/因为/雨宝宝要出来玩玩。”这是一个孩子随口吟出的小诗,那一年,他三岁。他就是我的儿子——涵。 春天,我带涵在公园散步,杨柳依依,绿草如茵。“妈妈,好大的雪!”他感叹着,我一时莫名其妙,春日暖阳如此和煦,哪有什么雪呀?“妈妈,是绿色的雪,柳树绿了,小草绿了……”我震惊于孩子那无比奇特却充满诗意的想象,好一场绿色的雪!那一年,他四岁。我不得不惊叹:“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是啊,天际的一缕流云,小溪的潺潺流水,四季的更替,花开花又谢,只要有一颗诗意的心灵,怎会感受不到世间万物中蕴藏的诗意呢?可自从涵上小学后,诗意的表达却越来越少了。
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我不禁深思:儿童逐渐丧失天性中的诗意,是因为想象力受到制约和伤害吗?为了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为了尽可能保留儿童言语中的诗意,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一次语文课结束,戴雨菲拉拉我的衣袖:“顾老师,我每天晚上睡觉时,只关门,不拉窗帘,因为我要让月光进来。”那一刻,我觉得,这世界上再没有比在学生的心中播下诗意更美好的事情了。
“夜晚/我关门睡觉/从不拉窗帘/我怕/月光进不来。”我和她一边走一边聊,一起创作了这首小诗,取名为《让月光进来》。
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指出:想象是属于心灵的,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想象是一种生命潜能和冲动,是符号生命意志的呈现,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可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的人富有想象力,而有的人却毫无想象力。这种自然的生命冲动的流失,跟人的童年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1]
童年时期的教育对儿童言语想象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如果这一时期对儿童自由的言说过多地限制,对儿童充满诗意的话语,进行自以为是的封杀;用成人的眼光批评儿童的创造,那不正是手持锋利的剪刀,以似乎“正当而充分”的理由剪去儿童想象的双翼吗?
被剪去想象翅膀的儿童,他们又如何能飞翔?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忘了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给儿童创造适宜想象力发展的条件。
二、我的童诗教学实践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既然两者如此契合,用诗歌养护学生的言语想象力,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吧?2008年,我带着三(8)班的60个孩子走上了用童诗铺成的小路。
1.诵读童诗,激发想象。
诵读童诗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有效方法。春暖花开,我给学生朗诵作家王宜振的诗《春天很大又很小》、作家谢武彰的诗《春天》;春天快要离去,我又给学生读作家杜荣琛的诗《春天被卖光了》:“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燕子是个卖布郎/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每天忙碌地东飞飞/西剪剪/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师:多么大胆奇特的想象呀!春天是一匹美丽的彩布,而燕子就是那卖布郎,他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诗人就是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到的。你们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去的呢?
生1:春天是从柳条上滑下来的。
生2:春天变成柳絮飞走了。
生3:春天是雪花仙子离开时送给大地的画。
儿童的想象力让人为之惊叹!而诵读童诗,无疑是滋养儿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诵读童诗时,我会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把童诗读得像唱歌般好听。范读、引读、分组对读等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最喜欢的还是表演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那株草,那朵花,那片云……他们表演着,诵读着,如痴如醉。诵读苏教版一上的《河里的月亮》这首诗时,学生读到“天上一个月亮”,就用手指着天空;读到“河里一个月亮”,手指又朝下指着,仿佛眼前就是一条小河,河里正映着滚圆、晶亮的月亮;读到“一条鱼儿游过”时,学生又变成了一条条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加上学生的想象,加入生动的表演,益发趣味横生。
童诗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诗歌教学不仅需要‘目治,还需要‘美听。‘目治着重学习诗歌语言的规范、纯净和张力,‘美听着重从朗读中体验诗歌的韵律美。”[2]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这几句诗选自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诗《春的消息》。诗中充满了语言的美,图画的美,音乐的美。一“绿”一“白”,相映成趣,画面感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柔柳如丝如烟;而在一池春水里畅游的鸭子,羽毛是雪一般的洁白。两个动词“摇”“漂”用在此处,是多么传神。赏析语言的画面美,可以通过想象“目治”;而语言的音乐美,则一定需要“美读”“美听”。
“下雨啦,下雨啦——/雨点落在荷叶上/滴答,滴答……/荷叶下/两只躲雨的小青蛙/唱着快乐的歌儿/咕呱,咕呱!”这几句诗选自樊发稼先生的《雨中的歌》。这首诗押“a”韵,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通过长短句、整散句的组合,以及破折号、省略号的运用所营造出的节奏美、韵律美,无不让我们领略到诗歌所具有的音乐美。这样美的诗句,无需解析,只要让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在听读中充分领略语言的音韵美。
2.欣賞童诗,唤醒想象。
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中丰富的意象极易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从而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我把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的《积雪》读给学生听。学生被深深打动,我让他们谈谈感受。
生1:上层的雪好冷,想为它盖上暖暖的被子。
生2:我以后走在雪地上,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我怕雪会痛呢!
生3:想去陪陪中层的雪,让它们不再孤单!
欣赏童诗,就是一次次被唤醒的过程。童诗,唤醒了学生心灵中最温柔最善良的想象。
有些童诗在排列形式上就具有形象化的特征,这样的童诗更容易唤醒儿童的想象。
《瞌睡虫》这首诗的呈现形式非常有趣,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昏昏欲睡的人,一条条瞌睡虫正徐徐缓缓爬进耳中……出示这首小诗以后,我问学生:“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那两段弧形的诗句像闭着的眼睛。
生2:我仿佛看到这个打瞌睡的孩子正拼命想睁开眼睛,他怕被老师发现。
生3:中间竖着排的四句诗像鼻子,中间的两个句号就像鼻孔。
3.创作童诗,放飞想象。
指导学生创作童诗,可以从捕捉学生一句新奇的比喻开始。
早读课,给学生读作家于衍锟的《云》:“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走过大海/走过很多地方/轻飘飘的鞋子/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我问:“诗人说云是会走动的鞋子,你觉得白云像什么呢?”
生:白云像棉花糖。
师:谁想吃棉花糖呢?
生:我想吃。
师:白云棉花糖那么高,你怎么够得着呢?
生:爬上天梯,就能够得着。
师:老师可以把这几句话变成一首小诗——“我要爬上/长长的天梯/蓝天上/那一团团棉花糖/一定很好吃。”
师:给这首诗取个什么题目呢?
生:天上的棉花糖。
师:张嘉琳创作了第一首小诗,多棒呀!
第一首自创的“白云诗”的诞生,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苗。一只只小手举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说说自己想象中的白云。一朵朵诗花,就这样绽放了:
白云/是小鸟的枕头/软软的/小鸟枕着白云/睡着了/梦好甜好香。
——潘宣仪《白云枕头》
白云/是太阳的被窝/天冷了/太阳和我一样/不肯从被窝里/钻出来。
——蔡依霖《白云》
天空/是蓝蓝的湖泊/白云/是喝着水的小羊。——陶孜《云》
白云/是长长的围巾/高山戴着它/好温暖。
——夏若宁《围巾》
天晴了/我和小伙伴玩蹦床/我越蹦越高/一下子蹦上天/呀!怎么办?/我怎么回家?/不要急,不要慌/白云降落伞来帮忙/轻轻地,轻轻地/白云降落伞抱着我/送我回家。
——吴卿佑《白云降落伞》
我不得不惊叹于学生诗意的心灵与奇特的想象!儿童和成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而夸张的想象力。
通过长期的童诗教学的熏陶感染,儿童可以更敏锐地感受语言的美感。创作童诗,可以将儿童的语言锤炼得愈发纯正、生动而真切。
夜/是个顽皮的男孩/静静地悄悄地/拉开黑色的大网/我们这些入网的鱼儿/只剩下惊恐和慌张。
——朱朝晖《夜》,发表于《少年文艺》
我把爸爸画在大拇指上/把妈妈画在食指上/中指上画着奶奶/无名指上画着姐姐/我最小/我把自己画在小拇指上/我们一家人/永远亲亲热热在一起。
——吕灏琦《手指上的家》,发表于《中国儿童报》
三、把每一个日子过成诗
在童诗教学的路上,我边学边教,一路探索着前行。
2009年12月,我申报的课题“儿童诗阅读欣赏与创作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江苏省教研室的评审,顺利立项。做课题的这几年,我阅读童诗教学理论书籍,上童诗课,撰写童诗教学的论文,整理学生创作的童诗并投稿,用心做好每件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学生发表了数百首童诗,我也陆续被邀请到各地执教童诗课,开设童诗教学讲座。2013年,我的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
和学生相遇在诗意的海洋中,是我今生最美的际遇;我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孩子;我将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把每一个日子过成诗!<\\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2\KT1.TIF>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唤醒童年——金波谈儿童文学[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