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柱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儿童的立场,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挖掘出字里行间的语言因子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中应强化朗读、品味、感悟,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智慧。
【关键词】 言语实践 探究 运用 感悟 品读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师生课堂对话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思想的提升,而忽视语言的运用、揣摩,即所谓的“得意而忘言”,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了语文,却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言语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是课堂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挖掘出字里行间的语言因子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儿童的立场,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解读文本中典型的语言实践点,强化朗读、品味、感悟,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智慧。北京清华附小张华毓老师执教的《月光曲》,朴实无华,回归教育的本真。听这节课就如同欣赏八大山人的画,简朴凝练又酣畅淋漓。仔细品味,张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节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进行言语能力实践的好课。
一、探究关键的词语
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段文本时,首先引导学生紧扣“幽静”,引领学生体验贝多芬在这样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放松的心情,揭示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才是进行创作的最佳境界。接着引领学生对“断断续续”这个词进行咀嚼,学生很快就把这个词进行了诠释:“不熟练”“贝多芬很好奇”……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兄妹俩的对话。
再如学习贝多芬为穷兄妹弹琴时,描写盲姑娘评价贝多芬弹琴的一个词——“纯熟”,张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进行引导说:“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弹得熟并不是最重要的,弹得有感情才是最关键的……”一句话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关键词“感情”(弹得多纯熟啊!多有感情啊!)。接着引领学生对“感情”一词进行感悟,学生很快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了这个关键词,体会了这句话在文本中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地品,慢慢地悟,循序渐进的过程清晰可见,学生不仅读懂了表面的文字,还品出了文字背后的韵味。
二、运用积累的词语
张老师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引领学生对兄妹俩对话的感悟。张老师说“贝多芬驻足倾听,听到了什么?”“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只几句话轻轻的铺承,“贫穷、疼爱、体贴、渴望、热爱”等积累于学生心中的词语喷薄而出。学生的分析真是丝丝入扣,观察那么仔细,语言那么周密。特别是同学们感悟到盲姑娘内心的“渴望”时,张老师对学生的生成很高兴,立刻捕捉,给予了这位同学最高的评价,鼓励同学们把这个词二次批注在书上。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从积累中生成的“渴望”一词,把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总结得淋漓尽致,为这个重点语段的教学浓抹添彩。
三、感悟重点的语段
张老师引领学生对6、7自然段——贝多芬创作动机的感悟更是浑然天成。首先引领学生感悟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的评价,教师的几句导语甚是自然:“纯熟这个词什么意思?查字典?”“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弹得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弹得有感情。”……“这两个‘多充分地表明了这就是知音,把这份激动送进去读出来。”“为什么要两个‘您?”“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被什么打动了?”……至此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了,妙语连珠:“被穷兄妹俩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打动了。”“被兄妹俩体贴善良打动了。”……真是水到渠成,准确而又有效。
四、品读精彩的片段
这节课张老师运用了默读、自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每一种朗读方法的运用都是那么契合。如:在引领学生研究贝多芬是如何创作《月光曲》这个问题时,引领学生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边思边画;感悟兄妹俩对话时运用了分角色朗读,把学生带进了月光下清幽的境界;引领学生感悟盲姑娘听了第一首曲子后激动的心情时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运用了齐读,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感知月光曲的内容时用了配乐朗读,提醒平静的片段配合着舒缓的曲调,激荡时配合着高昂激越的曲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领悟了《月光曲》的内容;在指导读“穷兄妹”对话时,让学生猜测当时人物的神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表情朗读。教师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了切实的体悟。
语言实践就这么简单,引领学生多感官地对字词、句段进行感悟,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朗读,用巧妙的语言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让学生把课堂当作展示交流的平台……自然语文课也就生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