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燕丽香 陈文彰*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43)
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
王 莹 燕丽香 陈文彰*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43)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恶性肿瘤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化疗及支持疗,实验组在此基础实施心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有明显的下降,且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心理干预;焦虑;抑郁;肿瘤患者
恶性肿瘤一旦确诊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打击,对未来生活的恐惧、疑虑,社会角色的转变,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症状及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都是焦虑、抑郁发生的重要参与因素。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肿瘤的复发及进展[1]。目前,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寻求支持和补充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更好的应对疾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日趋重视。本研究对我科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将SDS评分>53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心理干预组,通过对比评分观察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观察心理干预疗效,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62岁。患者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的病理诊断;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神志清楚,能配合完成问卷;③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④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定,标准分在53分以上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②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心理干预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及肿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参与心理干预医务人员要求:临床经验丰富,对患者病情了解充分;参加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医患关系融洽,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1.2.2心理干预计划: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完成心理评估及诊断,由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针对患者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及支持。医患“一对一”个体化治疗安排1次/周,每次30~60 min,累计干预时间>8 h。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安排1~2次/月,累计时间2 h。
1.2.3心理干预方法:①健康知识宣教:通过面对面交谈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②心理疏导:通过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及家庭背景,与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发展,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张贴健康知识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改变患者癌症不可治的观念,帮助患者理解在积极正确的治疗下,可以很好的减少痛苦和延长生存时间。
1.3评价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患者入院后3 d内、治疗后第8周。
1.4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以P<0.05评判为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90例患者配合完成设计方案,进入统计学分析。见表1所示,实验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施心理干预的45例患者与对照组初始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8周后两组间焦虑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治疗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我科曾发生2例住院患者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另有少数患者因受抑郁症困扰痛苦不堪而中断化疗。这使我们迫切意识到医学在治疗肿瘤患者身体上的疾患同时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国内外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状态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Zabora J等[2]对4496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显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约为35.1%,Mitchell AJ等[3]调查指出癌症患者焦虑发生率约38.2%,国内陈德凤等[4]对癌症住院患者的研究数据为40%左右,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引发患者的躯体症状,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5]。医护人员对肿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忽视会导致其后期治疗依从性差、治疗方案的改变,从而影响疾病转归及生存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的评分,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医患配合更加融洽,说明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符合。我们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也发现生存期相对较长的患者往往有以下心理行为特点:①对生活抱有乐观的心态。②能积极参与业余兴趣爱好。③善于表达和倾诉,能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④能与家庭成员、朋友及医务人员保持密切的关系。相反,不良的心理行为则加速肿瘤的恶化过程。
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应重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临床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肿瘤患者具体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
[1]Kissane D.Beyond the psychotherapy and survival debate: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disparity,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adherence in psychosocial cancer care[J].Psycho-oncology,2009,18(1):1-5.
[2]Zabora J,BrintzenhofeSzoc K,Curbow B,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oncology,2001,10(1):19-28.
[3]Mitchell AJ,Chan M,Bhatti H,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anxiety,and adjustment disorder in oncological,haematological,a nd palliative-caresettings: a meta-analysis of 94 interview-based studies[J].Lancet Oncol,2011,12(2):160-174.
[4]陈德风,郎红娟,姚艳玲,等.胸腔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7):1044-1046.
[5]Brown KW,Levy AR,Rosberger Z,et al.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ancer survival: a follow -up 10 years after diagnosis[J]. Psychosom Med,2003,65(4):636-643.
R473.73
B
1671-8194(2015)29-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