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花
【内容摘要】面对高考作文以思辨为主的现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审题,高效破题,以破竹之势,明题行文是我们一线教师亟待思考研究的。教师应整理高考真题中典范作文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类型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准确审题立意。审清题,立明意,学生的写作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关键词】二元思辨 辨证关系 交点
2015年,高考作文在若干年的发展中明确了守成出新的命题方向。守成是因为作文命题依然紧扣时代和学情;出新是因为作文命题更侧重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通观2014、2015两年的多道高考作文题,思辨是考查的主要方向,其中二元思辨更是高考命题的宠儿,如,2014年浙江卷作文题“门与路”,2014年安徽卷作文题“剧本是否需要修改”。
与这种出题方向相离的是,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比较重视形象思维,诚然,这形象的描述和情感的表达是对学生全面培养所需要的。但是,思辨和成熟的理性才是我们的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完成的能力培养。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须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这里的独立思维能力恰是一种理性分析力,是思辨性,要有逻辑性。
二元思辨作文题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作为高考作文试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难度不能是偏题、怪题,只能在审题上添加一两个砝码。二元思辨型作文要求考生辩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关系,找出二者的有机联系,提升了高考作文检测的思维含量,恰到好处地为审题添加了难度,适应了作文试题加大区分度的需要。
那么,面对如此有难度的作文命题,中学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二元思辨作文的写作呢?笔者认为,审清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能够看清看透材料中的二元关系,能够明确写作对象的关系,本身也就是作文立意行文的过程。
首先,学生需要厘明二元思辨的概念。二元思辨,顾名思义,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对事物相关的两面进行辨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这个理解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现象和本质、理性和感性诸多方面的关系。
以2014年浙江作文题“门与路”为例。材料第一层,是门和路的关系,学生要分清主次。材料侧重在于门对路的影响,门会“挡住前进的脚步”,门也有“走向世界”的作用;或者说,有门不一定有路。第二层,涉及大学的门和路的关系。进入大学之门之后,应该如何走大学之路?材料告诉我们,在大学应该“学习、探索、创新”,“从过去到未来”。第三层,走大学之路实际情况不尽如意,“有的很浅,有的很深”,我们当然要走“深”的大学之路,但如何走,又值得思考。
在对整个二元对象“门”和“路”的分析中,材料展示了三个纵深层次的分析,而在这样的抽丝剥茧地分析中我们的学生才可能真正走近命题者。
所以,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如果遇到二元思辨作文,我们要紧扣两者关系,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推陈出新地分析二元对象。由浅入深,才能有思维的品质;由此及彼,才能看到思维的广度;推陈出新,才能体现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元思辨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会有一个“交点”,而这个交点就是我们需要去努力寻找的。
二元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多种,有的是因果关系,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有的是并列关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的是选择关系,如“材与非材”;“明镜与昏镜”。分析材料,分析二元对象,把二元对象隐含的交汇点找准了,审题才能准确,行文才能深刻。
以2015年安徽省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作文为例。
小蚌壳里有所有的颜色;整一条虹藏在里面。绚彩的存在是他的秘密,外面没有夕阳,
也不见雨点。
这个作文是林徽因先生的一首小诗。在这个作文里,“二元”指“里面”“外面”。“夕阳”“雨点”是外部的因素,但不应该简单理解成“寓意外面世界的不美好,如黑暗、孤独、悲凉等。”在这首诗中,夕阳雨点实际应该是成就彩虹的重要条件。“所有的颜色”“一条彩虹”“绚丽的存在”是里面,是内部因素。诗歌前后形成一种转折关系——虽然没有外部的条件,我们也可以拥有内在的绚烂。
据此,我们知道,这个作文是需要我们找到内外之间的辨证关系。由这个二元关系迁移到我们的人生,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就无惧外在世界的不美好等;创造个人小世界与关注外在社会大空间;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