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5-10-22 02:09朱益国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朱益国

【摘要】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裂。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承弘扬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53-01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特征。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英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甚至是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些词语,在思想上故意剑走偏锋,以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性。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无可厚非,我们也想把“中国制造”改成“中国创造”,但我们不能因此丢失自己的传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虽然仁义、希望、进取、豪壮、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当代青年身上依稀可见,但是他们身上缺乏中国的传统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或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就拿无锡锡剧来说,又有几个人会唱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上就要消失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代价吗?在全球化的今天,快乐、自由、享受、个性、自我、唯我统统比道德重要,四书五经只能受到个别有识之士的青睐,仁义被哥们义气所替代,诗词之美出现在某些歌星的自编歌词里,而我们直到初中毕业也背不出几首唐诗宋词。每次让学生举例思乡的诗句时,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是因为这首诗太经典,而是因为他们实在知之甚少。现在,“高富帅”的形象是年少多金,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了,成人的价值观被施加在学生身上,学琴一定要考级、练跆拳道要考带、下围棋要考级,还要变业余为专业。书画学得好,以后可以走艺术这条道路,原来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一下子被功利化了。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90后”在肯德基、必胜客过生日、吃蛋糕,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年轻人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他们习惯用手机发短信,却早已忘记书信的格式。他们没摇过大蒲扇,没坐过八仙桌,不会放风筝,不会打陀螺,所有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过遥远。

中国的传统文化哪里去了?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远的方面来说,五四运动的一大要义是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力量;从近的方面来说,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历史被戏说,宫廷剧盛行,娱乐大众的节目收视率最高,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低俗化、低劣化。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枯燥无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传承文化应有的功能。

二、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二)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桥流水人家”由三个简单的名词组合成了江南的绝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墙黑瓦、吴侬软语、莺飞燕舞。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并让他们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师的职责。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就能纠正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