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长明 刘应心
摘要: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衔接城市和乡村,其绿色空间对限制城市蔓延和扩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城乡结合部和绿色空间进行了阐释,叙述了绿色空间的重要性,并基于长沙高铁新城绿色空间及产城融合概念规划,以点带面,探讨性提出城乡结合部绿色空间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绿色空间;长沙高铁新城;保护与开发
诚如欧美等城市化率高达80-90%的城市也有中心和边缘地带之别,这类边缘地带环境最接近自然,并将长期保存下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扩张和蔓延的主要对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空间景观建设紊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基于此背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观念,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绿色空间对限制城市无序蔓延、缓解城市扩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城乡结合部绿色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尤为重要。
1.释义
1.1城乡结合部
20世纪上半叶,国外部分学者注意到城市与乡村间独特的地域发展现象。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于1936年最早提出城市边缘区概念。普里奥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认为该地域是城市区域增长边缘上的复杂过得地带。
国内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此地域现象:一是学界从国外引进的“城市边缘”等概念;二是规划界与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的“城乡结合部”概念,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出现了有“城乡交缘带”、“城乡交错带”、“城乡结合部”、“城乡过渡带”、“城市边缘区”、“半城市化地区”等相似概念。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提到了“城乡结合部”概念,规定其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1.2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是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绿化环境较好,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并对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态有积极作用。包括城市森里、园林绿地、都市农业、绿色廊道、滨水绿地以及立体空间绿化等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
结合部绿色空间密切关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地方流域水环境维护、非工业化农产品储存、城市通风,地方游憩的自然资源供给,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污染,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其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城乡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赏心悦目等。
2.绿色空间概念规划
2.1规划区概况
规划区位于长沙市高铁新城区,地处高铁新城与黄兴镇之间的过渡地带,北至浏阳河和机场高速、东至黄兴大道、南至湘府东路、西至京港澳高速,总用地约为46.9km2,其中规划绿色空间面积约为16km2。区内水系发达,绿色特色资源丰富,榨山港和浏阳河分别于东西两侧,自南向北贯穿而过,大湖小池点缀其中,磨盘洲和潭阳洲坐落于浏阳河江心上下游。平坦地势、阡陌交通、农林用地、离散居民点等构成了规划的空间特征。由于城市东展西扩以及高铁站所带来的新城建设,势必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人们对开敞空间和自然环境的亲耐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对规划区内绿色空间的科学合理规划显得极为重要。
2.2规划目标与愿景
规划定位:1)高铁站往来通勤人员候车后花园;2)黄兴镇游览环线上与历史文化景点相呼应的生态景观区域;3)节假日市民一日游的休闲娱乐目的地;4)国内外游客旅游参观的标志性户外生态景点。最终实现的愿景:1)营造一种永续、有机、自然、标志的绿色室外生活空间;2)打造一个动感活力、网络覆盖和区域链接的休憩场所;3)塑造一种亲近自然、丰富多样和特色主题的游乐环境;4)建设一类连续、便捷、安全、绿色、独特的慢行系统串联所有绿色空间,自成体系;5)建成一个集生态农庄、农作物科普展览、农事体验、湿地保护、蔬菜果园基地等为一体的生态滨水示范区。
2.3规划思路与内容
2.3.1规划思路
规划总体理论支撑来源于“乡村都市”概念。在2008年圣迭戈市总体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乡村都市”规划理念,强调城市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乡村”组团由快速公共换乘系统联系成一个多核心的统一整体。在“乡村”组团内部,强调土地多功能混合使用,鼓励步行交通方式,并指出森林公园、谷地、河流湖泊和生态保护区等绿色网络空间作为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缓冲区,起到限制城市蔓延的作用。规划区位于高铁新城区与乡村结合部,是都市生活向自然生态的过渡,也是都市与自然交叠、融合的场所,适宜休闲娱乐。
“乡村都市”理念中提倡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而慢行系统是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城市交通歸根结底是为人服务,它是为了实现人的转移而非车的转移,优秀的慢行系统建设对城市和市民都是福利,城市交通将不在拥堵,市民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
基于“乡村都市”概念中提倡的步行交通方式,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及所处交通环境,笔者从正反两方面、多途径论证,提出了“空中步道-桥梁”的规划要素。步道最终建设成当地独特的“地标”,成为连接高铁新城黄兴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纽带。为当地居民提供无车辆交通的带状休闲走廊,与城市相连,并提供多元化的静态与动态休闲活动。
2.3.2规划内容
笔者选取了区内几个重要的空间点进行规划,分别为磨盘洲、潭阳洲、榨山港、中央绿轴、以及中心公园。
1)磨盘洲
坐落于浏阳河上,高铁站与黄兴镇之间。规划将其定义为生态公园绿洲,作为高铁站的后花园,用空中步道串联河两岸。洲总体分为动静两大功能区,规划有文化纪念馆、户外演艺广场、湿地植物科普、风筝草坪、阳光沙滩等。
2)潭阳洲
位于区最北部,与湖南农大、隆平高科技园及榔黎陶公庙隔岸相望。规划将其定义为休闲田园生活岛。规划有八卦岛中岛、农田种植区、葡萄园、跑马场、露营地等。该洲以农业种植为第一产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营造乡村田园氛围成为设计理念支撑。
3)榨山港
处于规划区西侧,水系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水体由南向北流入浏阳河。规划以中间河堤分为两大功能区。以东为绿色空间保护区,规划有湿地保护、野生营地、隐村等。以西为生态农事体验区,规划有创意农业聚落、现代农庄、趣味渔家乐、农业示范区、滨水休闲等。生态农庄内部规划有生态果园、紫苏生产基地、生态餐厅、油菜花基地、苗圃基地、百花园、摄影基地等。渔家乐含有水岸垂钓、捉鱼戏鱼喂鱼、鱼表演等互动性活动;亦规划有康体疗养、主题会所、文化演出等多种现代娱乐服务。
4)中央绿轴和中心公园
位于区中部,成为以上三者的联系纽带,根据上位规划,规划结合周边用地将其定义為现代休闲公园和风情商业街区。具体为:风情商业区、沿河风景区、都市公园区及高档休闲区,提供娱乐休闲、饮茶看书、观水赏景、游憩休息等空间。
规划内绿色空间以空中步道串联起来,成为整个交通系统中最独特的方式。步道如植物蔓藤、又如人体血管,或上或下、或高或低、或宽或窄、或曲或直,自由舒展,形式多样,成为该地区的独特标志。
3.策略思考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各行各业都处于开发状态。绿地素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高尚生活环境品质的保证,必须进行保护,因此提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创新型开发建设。毫无疑问绿色空间的自然环境、资源要素丰富,为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保护不意味绝对禁止开发,如果只保护不开发,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绿色空间的保护得到持续,这种现象表现为“僧多粥少”。相反合理的土地开发,发挥绿色空间的娱乐休闲生态功能,可带来一定经济效益,部分经济效益再投入到保护中,可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然如何开发?鉴于上述案例,应对不同功能的绿色空间进行对应规划。如洲岛,根据其现状情况给予定位,可为全开发的以人工改造的绿色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园型、半开发的有一定人工痕迹的生态公园型、不开发的原生态保护型。如湿地,可为完全保护型,不开发、只进行生态修复;也可为部分开发型,引入绿色项目。再如农作物种植区,保护与开发可同步进行,保留部分农田做种植实验区,其他部分可创新型开发成有机农庄、苗木花卉培育、蔬菜果园基地等,还可发展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进行农业观光游。甚至可以在无污染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加工包装销售,形成“种植培育-收割采摘-加工包装-销售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总之,寻找一条可以平衡保护与发展的道路将成为最理想的模式。
4.结语
世上但凡所有事物皆有两面性,城市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不断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灾难。城市不断扩张,一步步蚕食地球上仅有的资源,城乡结合部的绿色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如何保护此类空间,尽量将这种威胁最小化,将成为以后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重要课题。现今人们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已更倾向于精神生活的提高和对自然环境的向往。相信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最终将出现一幅“城市-城郊-乡村-自然”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作者简介:罗长明(1989-),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管理。
刘应心(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市人,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