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芬
【摘要】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学习习惯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而课前预习开展是否到位又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前预习的现状,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预习习惯的策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展数学预习提升内动力;理清教师角色,为开展数学预习提供方向引领;根据上课内容编制恰当预习学案,為开展数学预习铺设桥梁;建立评价机制,为开展数学预习注入推进剂。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数学预习习惯 现状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91-02
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这说明了数学课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纵观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不能自觉、按时、按量完成作业,还有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等,这可以说跟学生课前预习开展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有必要积极地采取措施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数学预习的现状和归因分析
笔者以我校3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方式,对目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数学自主预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如下:
1.学生方面
学生对预习认识不够,在主观上有如下几种误区:第一,课本上的知识老师是要讲解的,没有必要预习,况且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什么实际效果。第二,经过预习直接获得了问题的结果和结论,思维活动就会受到牵制和束缚。第三,预习常会使部分学生自以为懂了,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似懂非懂的问题不引起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产生错误。调查中发现有近70%的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没有养成自觉的预习习惯。究其原因,既有城乡结合部自身社会环境复杂,学生容易沾染不良风气,无心向学;又有家庭教育功能薄弱的因素,如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教育意识淡薄,一部分外来工家长忙于务工,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等。
2.教师方面
调查显示:教师在预习方面能够做到有准备、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的平均只占50%多些。教师对预习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很少有人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虽然一些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做了预习,但预习内容单一,往往只要求看教材;预习的形式单一,布置的预习内容千人一面,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预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难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这些表明: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制约,素质教育的目标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有市场,预习对数学教学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预习增添内动力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步,是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己学习的,这个学习过程没有教师的参与,这种没有在教师指导下的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是相当辛苦的一件事情。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由于主动学习意识薄弱,家庭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和监督,这就决定着很多学生不能锲而不舍地一直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去做、才会努力把它做好。因此,在每次布置预习时教师都要花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可使他们产生预习欲望的元素,让他们自觉地进行预习。
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我布置了如下预习:“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如果来1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1块糖;如果来2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2块糖;如果来3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3块糖……假如第一天有a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第二天有b个孩子-起去看老人,第三天有(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那么第三天老人给出去的糖果和前两天给出的糖果总数一样多吗?为什么。”这样设置了有趣的具体情境,把疑问抛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预习的动力。
2.理清教师角色,为开展数学预习提供方向引领
教师是预习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是将预习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1)在培养预习习惯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做好“领”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的学习被动成分更多些。所以,一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学困生,教师则要进行耐心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明确方向。
(2)在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做好“扶”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学案,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扶”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和表扬鼓励。
(3)在培养预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做好“放”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许要“领”、“扶”一段时间,此后教师可以适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敢于质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在预习中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疑难,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有了问题,学生新课的学习才更有目标。
3.根据内容编制学案,为开展数学预习铺设道路
数学预习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一个有力抓手,借此为学生的数学预习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认真编写精细、合理、形式多样和富有挑战性的预习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依据预习提纲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和研讨,使学生的预习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克服和杜绝“放羊式”预习,形成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最佳预备状态。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预习学案可以针对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作业评讲课和建模课等五类课型进行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目标设定要具有差异性,问题引领要体现方向性,活动设计要有利于互动性。例如,編制概念课的预习学案时应关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概念”即“从何来”和“这个概念可以得到什么”即“到哪去”的问题,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概念发生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可利用问题串的形式为学生铺设台阶,尽量让学生能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关知识、方法去经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4.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为开展数学预习注入推进剂
学案的设计要考虑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学困生,越要重视预习,以摆脱被动的恶性循环。对学习中下层学生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并开展“手拉手”的活动,让学困生也能感到预习的喜悦,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渴望。
例如,在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布置了这样的学案:①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中线和对角角平分线。②请你试一试,如何才能将这三条线的距离缩小,此时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启发,激发预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再者,教师还可以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如,可以根据布置的学案在课上用2—3分钟对学生进行“知识小竞赛”,给回答较好的学生奖励“最强大脑”称号;而教师在课前必须先浏览学案,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有哪些困惑,以便及时调整上课的环节。对“我的收获”、“我的困惑”等环节写得认真的学生,可以在课上予以表扬,以评价来推动学生预习习惯的持续养成。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的过程,最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预习习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教师一定要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用好“预习”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的改变与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刘俊.养成教育实施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李士绮.熟能生厌吗?[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
[4]陈曦.高中数学教学中预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