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杨建斌
摘要:礼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聚落发展的演变、城市规划与建筑群体布局、建筑单体以及建筑装饰等,无一不在体现着礼制文化的思想内涵。文章从礼制这一视角入手,浅析了宗法礼制和等级制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礼制;城市规划;古建筑;等级制
礼制思想的起源与早期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而后逐渐成为影响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思想。《礼记》记载:“禮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六圆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礼”始终是社会统治的根本保证,其精神随着教化深入人心。礼制制度表现着“天地人俗,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强调着宗世与等级的思想,礼制思想在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1.礼制性建筑
“礼制建筑”是指因礼仪的需要而建的建筑。在古代中国,礼制建筑可谓地位最高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建筑活动中往往会被摆在首位。
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祭祀活动对于统治阶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坛庙、宗祠等礼制性建筑在各类建筑中的地位便凸显而出。祠堂作为家庭中节日庆典,婚丧家宴,祭祀祖先等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极为重要的礼制性空间。儒家提倡“慎终追远”的孝道观念,在其影响下,陵墓也成为了礼制性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一些建筑小品中同样能够看到礼制的印记。众所周知的,牌坊在古代建筑中具有明显的纪念和表彰作用,最能突出礼制性;华表的装饰性较强,通常出现在宫殿前方、陵墓入口以及桥头,以示庄严;阙,在唐宋以前并不是建筑物,它有“标表”的作用,用来强化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气势,唐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制性门楼。
2.单体建筑中的礼制
古代单体建筑上,礼制,也就是等级制。在屋顶、间架、台基的做法上表现尤为突出。屋顶的脊兽、木构彩画等装饰处理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等级制无处不在。
屋顶是古建筑划分等级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同类型的屋顶重檐等级高于单檐。用于宫殿、庙宇、宗祠的庑殿、歇山顶等级要高于居住建筑中使用的悬山、硬山、卷棚顶。
在间架做法上,《明会典》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每四棵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间数越多,面宽越大。而“架”又有“步架”和“举架”之分。“步架”是指两檩中线间的水平距离,用以表示房屋的深度,步架越多,房屋越深。所谓“举架”是指相邻两檩中线间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同理,举架越大,房屋越高,这是对于单体建筑平面和体量的限定。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用台基的高度来表示等级。《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里的“堂”是指台基。其中衍生出的须弥座台基,在一些宫殿、寺庙、坛庙等高等级建筑和宗教建筑中比较普遍,须弥座台基又可分为好几重,进一步细化建筑等级。
除屋顶形式外,屋顶脊兽的数目也是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形式。等级高的建筑物,脊兽数目也相应的越多。例如故宫太和殿,作为王权的集中体现,其屋顶脊兽数目达到了10个之多;乾清宫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仅次于太和殿,用9个;一些配殿,仅用3个甚至1个。
绚丽的色彩也同样是建筑等级制的表现手段之一。彩画形式和色彩选择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黄色在古代色彩装饰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表现在建筑中,最为明显的是黄色琉璃瓦以及和玺彩画在宫殿建筑中的应用,特别是金龙、金凤和玺彩画,无疑是皇家的专用。古建筑屋面瓦的色彩选择根据建筑等级的高低,依次可以选用黄色琉璃瓦、绿色琉璃瓦以及灰色陶瓦,通常普通百姓住宅只能使用灰色陶瓦。
3.城市规划及建筑群布局中的礼制
《礼记》记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考工记》规定:“天子之城方九里,公爵之城方七里,诸侯与伯爵之城方五里,子爵之城方三里”。都城的建设和建筑布局都要严格遵从宗法礼制,诸侯国的城池大小也必须按照等级制度规范建造。古代的城市规划中,皇城和贵族区一般属于核心区域,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平民区则环绕其周,烘托帝王的尊贵。
统治阶级在建筑群体布局中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这种两边对称,强化中轴线的设计方法也体现出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居住空间的布局同样处处渗透着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庭院中主要的建筑物位于中轴线位置,例如北屋和倒座;两侧分别为东西厢房,二者也有尊卑之别,东侧等级高于西侧;其它附属建筑物在建筑形制、屋顶形式上则明显区别于主要建筑。政治秩序以及伦理等级观念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结语
儒家思想认为,礼制就是古代社会的规范,大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小到婚嫁丧葬、建筑制度,都被纳入了礼制的范畴。在中国古代,事事要符合“礼”的要求,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更是如此。于是在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和秩序标准,以此来体现尊卑有别的礼制思想,从而达到区分社会地位的目的。城市空间营造也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宗法礼制的思想在封建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科.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礼制观念[J].山西建筑,2009,35(36):50-51.
[2]陈琦.中国古建筑寻“礼”[J].浙江工艺美术, 2007, (1).
[3]李玲,李俊.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J].东岳论丛, 2011, 32(9):90-94.
[4]伍江.浅谈中国古建筑“礼制”的体现[J].安徽建筑,2010,(4):16-17.
[5]王云鸥.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神[J].云南科技管理, 2011,24(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