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元整合中实现语文课堂的“翻转”

2015-10-21 17:26刘飞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翻转单元整合翻转课堂

刘飞

摘 要:现行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出现教学尴尬,教师疲于讲授,学生缺乏兴趣,使语文课堂丧失了语文性,出现了边缘化,有教与不教无区别论。如何还语文以生命力?可尝试对单元进行整合,在整合中增加语文教材的厚度,打开语文教材的后花园,在研究性课题的纵深上,拓展语文的广度与深度,用另一种形式“翻转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单元整合;翻转课堂;研究性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30-03

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信息化的时代,课堂不可避免地再一次被空间大、自由度高的网络推倒重新思考,宛若大河,不能阻堵,只可疏流。课堂翻转一时风起。但在信息技术操作平台技术还不成熟的很多地方,实现真正的课堂翻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有限条件下我们如何更好地践行大语文观,打破封闭、狭隘、僵化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学生本体的独立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实现学习高效性呢?北宋苏麟有这样一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如果说课本是一棵树,那么,它的身后便是茂密的森林;如果课本是一扇窗,那么推开它便是美丽的后花园;如果课本是一条河,那么循脉而上,必然有宽阔的海洋。或许换一种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翻转课堂”,细心梳理,学生便可在近水处“赏月”,在向阳处“踏春”。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单元整合,打开语文的后花园

(一)单元整合的理论依据

语文教材是抓手,通过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但现行课本采用话题组合单元,话题之间缺乏一定的顺序,又没有必要的联系,所以话题与话题之间没有层递的连续性,有些章节甚至是重复、互为包容的,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向更深广處探究,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容易疲于讲授课本,在语文教学中,根本无法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立体维度,往往直奔结果,凸显功利。甚至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仅讲授文言文,然后进行做题训练,语文课堂陷入一种尴尬境地。在生源较好的学校,语文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鉴于此,我尝试将语文课本进行重新整合,希望在整合中增加语文课堂的厚度,加大语文课堂的宽度,更好地整合网络资源,发挥个人潜质,从另一层面上,实现语文课堂的“翻转”。

(二)单元整合尝试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就丧失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儒道合一的。儒家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而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的逍遥境界,因此当社会不能再给现实的心灵提供一个喧嚣的舞台时,人们便转身走向自然,获得片刻的诗意栖居,人们的心田永不荒芜。于是就有了精神的双重建构,而“儒道”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积极入世又乐天知命。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融合,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对人生的现实主义,挚爱生活,认真生活便成空谈,但现实主义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提携,便会成为彻头彻尾的庸俗。

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融入社会与人生。鉴于此,我尝试打破课本的顺序,将第一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合并为人与自然的话题;将第二册第四单元——人生百相,第三册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第四册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合并为人与社会的话题;将第四册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五彩梦,第五册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合并为人与自我话题。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同组合为文化神韵的话题单元,从不同角度探讨我们的文化内涵。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整合梳理,发现熟悉的风景

1.主题单元及主要篇目:以主题三为例

主题三里面的“人与自然”。主要篇目:第一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归去来兮辞》、《荷塘月色》;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赤壁赋》、《听听那冷雨》。

2.在课堂上,学生经过讨论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主题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扩展语文的深度和厚度:

课本梳理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单元里不仅有美丽的荷塘,亦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山水田园,不仅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清江,亦有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的细密、柔婉、似幻似真的一帘冷雨。而景不单纯是摹景,更是含情脉脉。

课本梳理二:在一池荷塘中,朱自清将现实生活中因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而生的苦闷之情暂时释怀。在一帘冷雨中,余光中将游子的浓浓乡愁与文化眷恋深情铺洒。在一川赤壁中,苏东坡将被贬时官场的污浊与文坛的脏水,一摆云袖间溶于山水明月而超然旷达。陶渊明更是在一派田园中,脱去浑浊官场的官袍,转身向自然,不禁为自己更为中国传统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开辟了一块灵魂诗意栖居的桃花源。可以说,自然吞咽了人们的不快,吞吐出的是幽绵的舒适与静养。

课本梳理三:李泽厚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不过道家的成分更明显一些。就像杜甫、辛弃疾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陶渊明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他具有一种文化符号意义,为我们开辟了精神的诗意家园,当人生失意时,天下无道时可以转身向田园。但有人说他是一个逃避了现实职责的软弱者,作为一个民族的精英,他代表甚至助长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明哲保身”的心理趋势,代表了封建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在外界压迫下转向内心,从政治转向自然以寻求慰藉和平衡的退缩。而这种心理趋势,这种政治退缩对一个民族的进化是有害而无益的,缺乏一种社会的担当。就如鲍鹏山肯定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而鄙夷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闭目养神的隐士君子。就如鲁迅痛骂的“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就像有风骨的魏晋文人也有人指责其为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者。我们是否要重新认识“得道时见,失道时隐”?

课本梳理四: 陶渊明一度穷困潦倒,以至于乞食于人,但他再也没有反悔过,而是在农村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仙逝。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他找到了生命的安全,良心的平静,人性的完整,为我们建立了有关幸福的信仰与观念。这种幸福,与世俗欲望的满足无关,而与心灵的境界有关。幸福不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却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虽然陶渊明没有名声、地位、财富,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

三、弱水三千,可取一瓢饮——聚焦研究,翻转单行线的课堂

在共性中聚焦各点,点石成金,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的话题或者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研究课题,从而展开探讨,在不同的领域层次展开语文的探索與思考,让思维之花开遍语文之树。

(一)聚焦一点,点石成金

在主题三“人与自然”包含的两个单元都有对自然山水的摹写,既可以从整体关系上探究景与情的关系,亦可细微具体地探究如何写好景物描写,修辞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景物描写中的冷词与热词运用等。

(二)发散思维梳理更多课题

如,面对挫折时,如何安置灵魂?是选择转身,诗意的栖居,还是选择在社会中勇担责任?挫折对人生的锻造力再认识;陶渊明的文化符号意义探究;庄子在无路可走时,卒归于有路可走,屈子有路可走时,卒归于无路可走,孔子于暗夜中点一盏孤灯,知其不可而为之,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文人内心的儒道之辩?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取决于有还是取决于无?进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三)推荐阅读

没有阅读, 语文将为无根之木,现行充塞知识的语文课让学生逐渐心生乏味产生质疑,已经成为语文之无言之痛,为此,课前和课下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纸质书籍向学生推荐一些补充性材料,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语文课题的广阔魅力,个性化地吸收,特色地翻转课堂。根据相关课题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阅读篇目:①《诗意陶渊明》鲍鹏山;②《南山种豆》鲍鹏山;③《庄子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④《遥远的绝响》余秋雨;⑤《暗夜王国里的残烛——孔子》鲍鹏山;⑥《对陶渊明再评价》张莉莉;⑦《百家讲坛——儒道之辩》;⑧《隐士》鲁迅;⑨《隐士与猛士》王培元。

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以随时更新阅读书目,也可以在学期前就提前进行,让语文教学更有计划性、针对性,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内容的课堂翻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搭建交流平台

根据学校情况制作班级或学校语文剪报,利用qq群、空间、博客、论坛等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交流与资源共享,借助网络的力量,将其探究细化、具化、深化,从形式上深化,翻转。

结束语

这个过程放给学生做时,学生实际提炼出的课题会更多,因为没有进行实录,所以只摘录了其中一部分观点。相信,只要我们用心,语文便不是涓涓细流,而是丰沛大河,必将汹涌成汪洋大海。

猜你喜欢
翻转单元整合翻转课堂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