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贤智
摘 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重点考虑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学校文化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再美好的学校愿景也只能成为空想。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不同使命、作用和要求,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和引领者,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实践者,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者和受益者。
关键词:中小学;文化建设;校长;教师;学生;使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05-04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用文化浸润学校,引领学校,管理学校,建设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是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首先要考虑最基本、最关键的三个问题,即:学校文化建设务要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所谓“我是谁”的问题,就是要认真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基因,要在学校办学历史、现在办学实际以及当代教育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确立学校主题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体系。所谓“为了谁”的问题,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要放在学生身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载体,课程设计与实施、活动设计与实施、环境设计与实施等,都要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需要。所谓“依靠谁”的问题,就是要依靠谁来建设学校文化,谁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中“依靠谁”是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
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学校成员全身心的付出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如果不搞清楚“依靠谁”的问题,就找不到学校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再美好的学校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学校文化建设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要确立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清楚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任务和要求。
现试图就学校文化建设所要依靠的对象——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其中的不同使命和作用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和引领者
校长要主持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带头学习、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要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从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现实和办学特色上思考学校的办学追求,确立学校主题文化,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体系。提炼核心价值观时,要尊重学校文化事实,利用历史叙事方法,挖掘原有经验和传统;让干部、教师写出能够表达学校精神的关键词等,然后,校长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提炼和升华,构建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体系。
校长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学校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全校教师的理解和认同,没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只靠校长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精心策划出来的文化,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因此,校长要让教师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有利于文化的落地和理念生根。校长要具备驾驭教师群体的能力和艺术,努力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教师学习、研究和实践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内涵。
校长要用学校的核心价值引领师生的发展。用文化管理学校就是用价值观凝聚人心,用价值观统一思想,这是校长用文化管理学校提高教育效益的最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一是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二是大力宣传学校的价值观念;三是通过有效活动载体落实办学理念;四是用价值观与办学理念凝聚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五是牢牢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校长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大力宣传、推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办学理念。为此,校长一要身体力行学校的价值理想,能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凝聚师生员工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二要能指导教师向学生和家长解读核心价值观与办学理念;三要能向上级领导和同行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四要能承担起对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的责任。
校长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校长要能把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进行实践转换,转化成学校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通过实践活动载体内化成教师的教育观,外显为稳定的教育行为;校长要能科学地把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分解给教师,让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在完成学校文化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实践、创造和共享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要掌握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积极性的策略,讓教师对学校主题文化生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积极主动投入到文化建设中,促进学校发展和变革。
二、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学校德育、教学、社团活动等项目都由教师来组织实施,教师在特定的空间具有组织权和领导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而后再通过教师这个媒介传递给学生。
教师要有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深入思考,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校长关于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诠释,对于自己不理解的或是困惑处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沟通进一步加深对学校办学理念体系的理解。教师只有理解、认同办学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办学理念。为此,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做到在各项工作中渗透和践行核心价值和办学理念。
教师要积极学习、理解、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形成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深信不疑,才能形成信仰,才能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体现为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要达到此种效果,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学习并研究办学理念,研究如何把办学理念体现在教育研究和备课中,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在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和课程文化的构建中,如何体现在所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中。
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构建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与实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一天有70%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主要渠道在课堂。因此,校长要鼓励教师大力加强课堂文化建设,提高课堂的文化品位。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注意从三个维度构建课堂文化要素:一是学校主题文化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及主题文化的要素结构;二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构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三是各学科的思想方法要相应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与指导,使学生养成学科素养。
每月实施教师“五个一”工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一是教师读书活动,教师要带着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阅读相关书籍,从书中获得启示,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成果演讲大赛、教师网络博客等活动,展示教师读书成果,以督促教师读书,并检查读书效果,使教师读书成为习惯。二是教师每月上一节公开课。公开课分成三个层次,新教师上公开课,邀请中老年教师听课评课,进行教学指导;骨干教师上引领课,引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老教师上专题研究课,以课例研究的形式,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三是每月组织一次展示教师情趣特长活动。通过每个月定期展示交流,促进教师情趣特长的不断提高,最后达到能带动学生社团活动水平。四是每月组织教师写一篇教育随笔活动。通过写教育随笔,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梳理教育思路。五是每月汇报小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应用研究成果。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可以概括为:教学工作问题化、教学问题科研化、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过后反思化。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为专业发展注入活力。
教师肩负着学校主题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使命和任务。校本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彰显学校主题文化及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既是学校主题文化的载体,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潜在的、有待开发的资源,而且可以为学校个性发展提供充分自由及创造的空间。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提炼和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创建特色学校必须要依托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反映、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在主题文化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素养;二是课程建设要体现动态生成的特点。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让师生在共同建设中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不断生成。要把学生在形成个性特长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心得等作为宝贵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三是开发各类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和展示学校办学成果。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应包含以下几类:
1.学科类校本课程,包括阅读与写作;数学与生活;英语与世界文化等。
2.社团类的校本课程,包括科技方面,如机器人、航模、动画制作、科技发明等;艺术类方面,如绘画、书法、舞蹈、器乐等;体育方面,如球类、田径、举重、投掷、武术等。
3.主题文化类校本课程,如开发少年领导力课程、情商培育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等。
4.地方文化类课程,让学生记住家乡文化,长大成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家乡文化。
三、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者和受益者
学校文化建设为了谁?这是检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重要指标。学校文化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应是学生。检查学校文化建设是否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就是要看学生综合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是否达到主题文化价值取向的文化品位。
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学校不論以什么文化作为主题文化,都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因为文明素质是一张明片,这张明片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的学习与训练。
学校文化建设要转化成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如果对学生采用空洞、抽象的说教,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改变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来构建学校文化。为此,一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楷模的原型,注意培养与激励,将其塑造成为学生学习楷模。二是要把主题文化体现的学校象征性行为方式,设立为校长奖,进行大力培育和宣传,把具有文明行为的学生风采照片悬挂在校园进行宣传学习。三是编排体现学校价值取向的校本剧,让学生进行表演体验,使学生在表演体验中去感悟、体验践行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美好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形成体现学校价值取向的行为方式。四是开展学校重要工作仪式化活动,通过仪式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行为规范。五是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感知、理解、体验、升华自己的认识与情感。六是编排体现学校价值取向的文化韵律操,让学生在做文化韵律操中去感知美、体验美、展示美,把学校核心价值观转换成富有形象、生动特征的文化表现力。通过上述活动,让文化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文化力,从而带来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前进的动力。
开展学校主题文化月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月中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月是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中的有效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它把空洞、抽象的说教方式,转化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表现、去体验、去承担、去创造,体现了学生个人和集体的价值感。为了使主题文化活动取得实效,每月的主题活动要有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内容、活动程序和活动要求等;活动要有具体人负责、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学校要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设施,以保证活动能顺利开展。
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异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优势智能,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学校可根据学生对社团活动申报情况,基于教师队伍状况,进行社团活动的策划。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面,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精神。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基于学生自愿,以有利于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体验、感悟等,容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需要学校不断地倾注热情,投入相应的师资、资金和进行场地建设等。学校只有持续不断地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才能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科学谋划,持续不断地追求,需要师生全身心地参与,并让学校体现的价值取向成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总之,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办学有内涵、有特色、有品位、有精神感召力,使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持续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