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野下的《新青年》期刊

2015-10-21 17:26冯荣光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新青年期刊

冯荣光

摘 要:今年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整整100周年。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亦即《新青年》的发刊词是一篇带有纲领性的政论,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和强烈愿望。其所述“六义”,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时代的鲜活意蕴。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为此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打下最初的思想基础。当代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要在以往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获得新的发展。而这,也正是我们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新青年》期刊;《敬告青年》;民主与科学;时代意蕴;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12-05

今年,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整整100周年。以教育的视野看《新青年》杂志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情。

1915年9月15 日,陳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作为综合性的文化期刊,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几千年来强大的日益走向僵化的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即“赛先生”,Science)、民主(即“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这些伟大的业绩,是《新青年》永远彪炳史册的时代亮色。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新青年》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以《新青年》为核心的一批时代报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在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劲影响下,《新青年》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进而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强大阵地。这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一、《敬告青年》文意

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亦即《新青年》的发刊词。这是一篇带有纲领性的政论,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和强烈愿望。

《敬告青年》作者站在“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的宏观角度立论,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作者继而以科学进化的观点,阐发道:“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作者“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随即,作者调转笔锋,以清醒冷峻的笔锋,揭示和归纳了在当时现实社会风气中,尤其是在当时的青年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针对于此,作者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的气概,大声疾呼于“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以“六义”为要,“明其是非,以供决择”,以达到“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的目的。

所谓“六义”,即六项标准,是即今看来,仍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六项原则之要求。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据此而观之,作者认为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之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因而作者大声疾呼道:“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欧洲社会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学技术,“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想,有假定而无实证……”。

这些意见,若拂去岁月的尘埃,廓清历史的局限,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时代的鲜活意蕴。

二、《新青年》《敬告青年》的背景、影响和教育意义

《敬告青年》载于全部《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卷首。学界共识:《新青年》的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标志。那么,《敬告青年》就是这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的第一声嘹亮的号角。这一声号角带来了宣传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思想革命风暴。

《敬告青年》发表的1915年,中国正是深深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风雨如磐,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政治腐朽,专制昏聩,万马齐喑。

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 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诸种手段,历时几个月交涉,极尽豪强或者卑劣之能事,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5月9日,袁世凯屈服日本,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了空前的巨大的威胁。同时,以1915年8月14日“筹安会”的成立为标志,袁世凯恢复帝制的行为日益肆无忌惮,其叫嚣日益甚嚣尘上,直至12月12日,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与这些反动逆流相对的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和广大民众的抵制和反抗: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抗议日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 2月20日,留日学生代表回国,参加国内的抵制活动。3月24日,上海4万人在张园召开反对“二十一条”大会,并发起抵制日货运动。4月1日 上海掀起震动全国的储金救国运动。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同一天,全国各城市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5月24日,上海国民对日同志会等团体在城内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国民大会,“征集众意电请中央停止签字”,到会者七八千人。袁世凯的干将郑汝成派军警到现场镇压。大会代表至制造局表达众意,要求电达“政府毁约力争”,又被拘押营仓。次日,仍在九亩地召开大会,郑汝成再派军警前往“弹压禁阻”。9月3日,梁启超于《京报》上发表文章,对袁世凯要恢复的帝制大加嘲讽。9月30日,孙中山派属下分赴菲律宾、南洋等地筹饷以加快讨袁。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并建立护国军。也是在12月,孙中山发表了《讨袁宣言》。……而以《敬告青年》为卷首的《青年杂志》(《新青年》),无疑是那个年度里极具时代亮色的辉煌产儿。

《新青年》对于教育事业的作用和影响,首先表现在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和阐发上。《敬告青年》所述“六义”,自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再有,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5号发表《一九一六年》一文,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时批驳了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从事国民运动,匆囿于党派运动。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文章尖锐地揭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等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青春》、《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等等论著和作品,其在思想、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新青年》对于教育事业的作用和影响,还表现在其于或一具体方面进行富有科学理性的分析和阐发。如,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他进一步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强调,“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他归纳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可谓一以贯之。至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6~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中,“身体好”居于首位,其内在精神就是与《体育之研究》所阐发的思想观点直接相通的。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青年》等期刊大量介绍西方教育思想,进而形成各种教育思潮百家争鸣局面的同时,进步学者和革命青年注重实践,走入民间也蔚然成风。如“平民教育”:邓中夏在北京大学创办“平民教育演讲团”,毛泽东在湖南创办平民夜校,晏阳初、陶行知等从事著名的着重社会改良的平民教育運动等等;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工读主义”: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进行的教育实践,李大钊、王光祈等主张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道路的“北京工读互助团”,还有天津的“工读印刷社”、上海的“沪滨工读互助团”、武汉的“利群书社”等等开展的形形色色的工读主义教育实践;由晚清洋务运动衍化、结合西方实利和实用主义发展出来的“职业教育思潮”:以黄炎培为首于1917年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而次年在上海设立中华职业学校,倡导培养学生生产技能、注意学用联系、解决部分青年失学失业问题等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还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勤工俭学运动,等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风云的推动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引起了显著的变化。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运动的强大影响下逐渐得到落实。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此案即以美国的教育制度为蓝本,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

总之,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经过伟大的“五四”运动的风雨洗礼,达到高潮。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掀起了改革传统封建教育,倡导科学、实用,积极学习、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形式的热潮,其主题和核心,即是从《敬告青年》这篇卷首起就开始弘扬的“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这为此后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彻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进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三、新的历史高度,艰巨辉煌的使命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毛泽东站在当时的历史高度上,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并予以科学地评价其意义和影响。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当时党内批判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整风运动联系起来,从五四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灵感,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启迪。他说:“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洋八股或党八股,是五四运动本来性质的反对。”在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性功绩作了肯定后,他笔锋一转,对五四运动的缺点从方法论上作了检讨。他认为五四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简单化的违背科学精神的倾向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但在共产党内也是不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发生偏向,马克思主义没有拿得稳,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是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这些论断,即使在今天对于包括教育实践与研究在内的各个领域其所拥有的指导意义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往往出现新的问题。比如高考,这不但在教育界、在学校,而且在社会文化层面,以至于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引人注目的现象。有观察者和研究者注意到,为迎接高考而出现的林林總总的励志标语,典型地体现出各地高三学生如上战场般的临考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凶狠暴戾之风,血腥恶煞之气也很不和谐地出现于其中。诸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不学习,如何养活你的众多女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不好好学习的两种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这样的“励志”话语,表现出来的则是需要警惕、摒弃和批判的错误观念和倾向:它们严重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迎接高考——这一本已很紧张的学习阶段——固有的紧张气氛更不恰当地推向了极端,不仅不利于营造便利、轻松、宽容和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压力,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这样的话语里面,充斥着疯狂的、腐朽的封建江湖般的恶劣意识,如对生命的漠视,如病态的占有欲,等等。如果从1915年《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时候算起,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了!这种种封建江湖般的恶劣意识仍在不时地沉滓泛起,可见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艰辛道路要走啊!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他号召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几点上下功夫。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2015年7月,习近平同志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贺信,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发出号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所有这些都应是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应贯彻落实的核心要义,应渗透和融合于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秉承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当代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要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改革获得新的发展。而这,也正是我们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五四运动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新青年期刊
期刊审稿进度表
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in Swaziland》征稿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在济南的传播及影响分析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杂文选刊》荣获吉林省“双十佳期刊”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