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梅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初中地理小组作业的组织策略
张雅梅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通过对初中地理小组作业的研究,发现小组作业的组织实施存在很多误区,如:将小组讨论等同于小组作业、小组作业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等。为进一步发挥小组作业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把握小组作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者对初中地理小组作业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组织优化策略。
初中地理 小组作业 组织策略
“小组作业”是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合作学习经历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小组作业作为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巩固地理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有效地实施小组作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小组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学习小组的设置、管理与运作是小组作业得以有效组织的关键。
1.学习小组的设置
新课程倡导在分组上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原则。具体是指:小组内部各成员在性别、能力、个性、学习、兴趣等方面需存在差异,使成员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要使小组间在性别、能力、个性特征、学业水平及兴趣特长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将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
2.学习小组的管理
学习小组设置后,还需进行组内管理:(1)各小组需设置一名地理小组长,辅助教师管理小组地理学习。(2)组员构成上保持相对的固定,便于教师与小组长的整体管理。(3)教师要引导组员进行角色定位及分工。
组长管理:小组长是小组日常学习最切实有效的管理者,针对小组作业的组织与实施,小组长的职责、任务主要有:组织分解作业任务;按组员实际进行任务分配;组织小组讨论,协调讨论秩序;组织形成小组作业等。
分工管理:组内实行组员分工管理,主要角色有领导者(小组长)、记录者、协调者、检查者、展示者等角色,角色按周期进行调换。以5人合作小组为例,领导者1人,组织、分配并督促任务的完成;记录者1人,记录讨论结果和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协调者1人,帮助领导者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检查者1人,观察、检测组员讨论情况;展示者1人,展示小组成果。
3.学习小组的运作
针对某一小组作业,小组的运作流程如下(图1)
图1 学习小组运作流程图
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才能更好地通过师生互动影响生生互动,进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地理教师的角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激发”——地理学科一些实践探究性内容,需要使用特定的方法手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实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教师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被需要”的情感体验,增加其学习的动力。(2)“引导”——教师的引导不是单一地替学生解答问题,而是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选择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知识迁移和认知结构的转换,以提高他们应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协调”——小组作业涉及多个学生,实施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学习问题。教师要及时接收反馈,协调学生关系,起到督促学习、维持秩序等作用,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合作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4)“调控”——学生一旦脱离课堂,教师的调控作用就明显减弱,这与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有关。当学生的学习、思考活动出现偏差、不成熟的情况时,教师必须及时指出并作出更正[2]。小组作业课后实施中,教师可以利用目前应用广泛的手机软件维持师生互动,如QQ、微信、微博等,一方面接收学生反馈,另一方面及时推送一些与作业相关的资料,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方向。(5)“反馈”——小组作业由集体合作完成,因而教师的有效反馈既要针对学生个体,又要针对合作集体。
作业内容的选择是小组作业能否成功的重点,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作业,它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地理课本中一些抽象、综合的重难点内容能够很好地揭示学科新异之处,但仅靠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实践发现,通过合作将抽象问题生活化,使综合问题分散化,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小组作业选取这些内容,如地球的起源、百慕大等,使学生的猎奇心理充分转化为求知欲、探索欲;也可利用地理学科涉及面广的特点,将课本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如“陕南陕北衣食住行的地理背景”等。
合作性:小组作业主题的筛选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产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3],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课标对“地球的大小”的要求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字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不需要设计小组作业。而在“地球运动”部分,则可以设计小组作业,如制作地球自转与公转模型,日影观测等。
争议性: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以湘教版七(上)为例,全书活动有60多处,约占全书内容的35%,这些活动题的答案大部分具有辩证性,需要学生交流与辩论。初中学生虽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但个人容易出现欠缺理性分析、思维不深刻等问题。将这部分内容运用到小组作业中,通过组内、组间辩论,如人教版七(上)《人口与人种》中关于世界人口问题的辩论题:人口数量多少的利与弊。正反双方分别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论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问题的梳理。这样的流程能够很好地达到促进教学,拓展学生地理视角的目的。
开放性:部分地理问题较开放灵活,加上学生在认识理解上存在差异性,因而仅依靠学生独立思考,往往很难作出完整全面的回答。可将这些开放性问题与生活相结合,如“台风、全球变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通过有效利用组内、组间的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中学地理教学往往在强调集体讨论的同时,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效的合作探究是以其独立自主的思考为前提的,没有了这个前提,组员间的合作便没有任何价值。小组作业中,组员获得任务后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学习的时间,主要体现对问题的整体感知、对任务的思考,以及资料的收集。学生先形成独立的思维体系,再进行组内、组间的交流与归纳,这样的流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评价是教师调整教学的关键参考,是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因素,更是小组作业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证。
评价标准:小组作业评价需要在学生实际情况、预期目标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中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加入组内、组间的自评与互评。这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也有助于教师、学生根据评价和得分的重点来制定短期学习的目标。
评价流程:小组作业的评价流程是:通过班级展示,组内、组间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对小组和组员进行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将二者结合形成总评。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时要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组员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让学生产生重体验、轻结果的意识。集体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有助于激进的个人竞争向良性的小组竞争转换。
新课改下,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采用更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小组作业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的途径:成员不同观点的碰撞,可在开拓学生地理视角的同时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将个人竞争转化为集体竞争,通过互启互助,有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学习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1]陆金燕.关于合作学习中“小组作业”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3(12).
[2]周耀威.简论课堂小组合作的实施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22-25.
[3]白文新.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4.174.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2010年资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