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制造业承接发展与策略取向

2015-10-11 02:36王结春项亚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

王结春,项亚光

国际体育制造业承接发展与策略取向

王结春1,项亚光2

为研究我国产业转移承接地体育制造业发展策略取向,特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四次国际体育制造业承接的发展策略取向作了相关梳理。研究认为承接地呈现出放宽审批条件,扶持竞争市场;汲取外来技术,创建自主品牌;重视民族性主体体育推介,挖掘体育用品新市场;重视用户体验,专注研发创新的策略取向。这些取向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体育制造业承接就有一定借鉴意义。各承接地应积极引导、帮扶体育用品市场;重视技术摄取,挖掘新型市场;要建设民族性体育主线,发展体育制造业;要依赖民族特色体育资源,开发体育用品需求市场。

体育制造业;国际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体育产业;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调整并引发新一轮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和东盟部分国家也在加速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从国外四次体育制造业承接历程来看,先行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中西部体育制造业承接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基于本课题以欠发达地区发展为视角,以承接地发展策略偏向为立足点进行探讨,又因当前我国学者对此研究较少,因而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

1 国际体育制造业承接的发展

自第一次科技革命爆发以来,包括体育制造业在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有四次[1-4],第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后有三次。美国、原西德、日本、欧洲部分国家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分别承接过国际产业转移[2]。

1.1 四次承接期主要体育制造业发展分期

第一次承接期,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美国是承接区。该时期,斯伯丁(1876)、锐步(1895)新百伦(1906)及匡威(1908)等体育用品公司得以催生与发展。

第二次体育用品业承接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与西德是体育用品承接的主要承接地。日本的美津浓(1906)、DESCENTE(1957)、鬼冢虎(Onitsuka Tiger,1949)与Asics(1949);德国的PUMA(彪马,1948)与阿迪达斯(1949)、JOOLA(1952)等体育用品公司相继林立。

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东亚“四小龙”——台湾、香港、韩国、新加波是主要承接地。乔山(1975)、邦顿(1990)、捷安特(1981)、波力(1982)、rapido(1988)、lecaf(1986)、treksta(1988)、NIKKO(1979)等体育用品企业迅速崛起。

第四次是20世纪80-90年代至今。中国和东盟四国是承接地。中国内地是此次承接地中的最大受益者,李宁、特步、鸿星尔克、安踏、匹克、康踏、飞克、喜得狼、鳄莱特、喜得龙、德尔惠、露友等品牌[5-7]如雨后春笋林立。

1.2 体育制造业承接主要路径与影响

首次国际体育制造业承接是美国承接宗主国——英国产业转出而得以发展的。此次体育制造业承接虽然更多的体现在原材料加工层面,但通过美国政府有效管理后,体育制造业却获得了滋生土壤而快速壮大。美国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思想也被后继承接国当作典范加以借鉴或学习。二战后,战败国日本与德国分别承接了美国等地区的产业转出,体育制造业于是得到了捷足腾飞。随后日本进入调整期,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转移,促进了“四小龙”承接地经济地位提升。至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等沿海地区陆续成为承接地,也使得体育制造业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工厂”。

纵观体育制造业承接历程,往往优先承接的是体育制造业,从作用看,能有效促进该地区体育制造业崛起,又能加速主体体育市场形成。在体育制造业带动与反哺下,大多承接区体育产业如今已成为主体产业。除了美国是体育制造业领域的领头羊外,其它承接地的体育制造业同样得到飞速发展。如德、日、韩等承接地的体育制造业在承接期也是引领,发展过程中又支持着体育主体产业发展。

2 国际体育制造业承接发展的主要策略取向

2.1 放宽审批条件,扶持竞争市场

美国自建国起至19世纪中后期,体育用品业便在快速萌芽与成长,也经历了美国政府两种管理思想演变历程。第一种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说思想转向。重商主义思想下,英国以公司的形式代表英国政府在美国新英格兰等地区建立殖民地,获取商业利润,国家是这些公司的幕后指使或后盾,国家干预是典型特征[8]。

美国建国前,因新英格兰地区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建国后,美国政府便发现英国“重商主义”思想存在缺陷性,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更适合“承接期”。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自我约束、自行校正,政府尽量少干预市场。为此,鼓励建立小型企业、私人公司或企业,简化审批手段,使得当时社会大批量的公司、企业成立(见表1)。承接期间,美国政府几乎不需要特别审批手段便可自由组建公司的法制[8-9],对此时期的体育商业化、公司化或企业化带来了催化作用,也加速了体育制造业的形成。

2.2 汲取外来技术,创建自主品牌

四次产业转移中,转出与承接地区之间往往因殖民或战争形成了宗主国-殖民地,战胜国-战败国或地区关系,不管是殖民地还是战败区,在经济发展初期都是以发展国家经济为核心发展工业,并且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承接期间,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为己所用[11],努力发展本国制造技术。在体育企业中表现出,重视民族工业发展,从代工、加工转向自主品牌发展,抢占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的规律[9-14]。

表1 美国承接期公司审批变化表

承接过程中,美国汲取英国,德日效仿美国、四小龙学习日美、中国沿海吸纳欧美日等先行国的先进技术,自主品牌迭出不穷。尤其是日德在二战后迅速恢复民族体育工业。体育用品业在进口资源—加工制造—出口产品环节中得到发展。在为美国代工体育用品的同时,优先发展本国性的、民族体育工业,大力扶持早期的已具一定基础的体育制造业,也极力鼓励创新立业。引进与模仿是承接初期常见现象。耐克公司创始人——奈特首次到访日本时,便发现流行于市的德国阿迪达斯三条纹鞋被仿制,在日本热销[15]。善于效仿与创新的日本人很快生产出了大量的自主品牌。日本的Onitsuka Tiger、Asics、YONE、DESCENTE、蝴蝶、NIKKO与德国的JOOLA、PUMA等体育用品企业在这一时期被催生。几年后,这些被扶持的企业开始壮大,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大量引进德、日自主体育用品,棒球手套、网球拍、运动鞋服等品牌逐渐打开了欧美体育市场。

2.3 重视民族性主体体育推介,挖掘体育用品新市场

重视民族主体体育推介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把外来体育本土化,形成特色并加以发展;其二,把本民族的固有体育文化进行弘扬与推广。第三,开发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型体育活动,并推向外界。在体育制造业承接过程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16-18]等地均体现出这一策略取向。

美国体育大多源自英国,是随着新英格兰地区经济崛起而发扬光大的。美国曾是英国殖民地,殖民期深刻影响了美国东部经济、体育文化的发展走向,即使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与其后40多年再次发生的第二次独立战争也没有消除英国体育文化的完全影响。立国之初,为了摆脱对宗主国经济发展依赖,探寻与英式体育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创造性地发展了多种体育活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在重商主义思潮下,这些活动很快被教派人士、体育制造商等推介开来。如美国斯伯丁(见表2),他在棒球职业生涯中,意识到体育器材与运动的商机,他极力推荐与支持棒球联盟发展的同时,还提供体育用品。当其体育用品业获得一定受益后。他对篮球、排球等项目极力推荐更加积极,从篮球、排球、足球、棒球、橄榄球发展与推荐看,先推动体育赛事,再发展体育用品业。

表2 美国承接区民族主体体育推介表[19]

承接地区中的日本棒球、相扑;韩国跆拳道等在民族性主体体育同经济发展而盛行,使得美津浓、阿迪达斯等早期的,民族性的体育制造企业扩大贸易市场,获得了崛起先机。

2.4 重视用户体验,专注研发创新

创新是包括体育制造业在内的一切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纵观历史,四次体育制造业承接催生的每一国际品牌,均高度重视研发或创新手段。在产品创新方面,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体育制造业方面,这些知名企业始终围绕新运动、新科技、新方法、新工艺改进或设计产品,始终为提升用户体验作为重要目标进行研发。如斯伯丁公司1876年刚成立不久,便依据运动特性、竞赛需求等便发明了世界首颗棒球获得市场认可;随后在1887年、1888年、1894年、1895年,分别研制出首个网球、首个橄榄球、首个篮球与首个排球。1930年,又发明了首颗液态核心的高尔夫球。又如德国PUMA全球战略与创新总监路易斯·约瑟夫表示:PUMA的每个创新科技总是以提高运动员的自身体验为出发点,鼓励激进且充满冒险精神的想法。其实锐步、新百伦、美津浓等,大凡是国际品牌都具有类似特征。

3 我国体育制造业承接发展的可鉴策略取向

我国地广物博,各地人情风俗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体育用品工艺也各有不同,如果把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看作是不同国际承接地,进行有效引导与管理,鼓励发展民族的、地方性的体育工业,加快汲取外来技术,提升生产质量、效率与效益,发展地区性的特色体育品牌,进而争夺国内外体育用品市场,应有所借鉴。

3.1 积极引导、帮扶体育用品市场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因而国家制定发展方案应当因地制宜。作为承接区,应该看作早期资本市场培育阶段,借鉴美国承接地做法,放宽审批条件,扶持竞争市场将有利于欠发达地区体育经济提速。

帮扶,就需要给承接地体育用品制造业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尽量少干预企业发展,给予企业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格局,鼓励体育制造业自主发展,在创业初期,要从资金、税收给予支持。当然在承接初期,政府打造自由竞争市场,不是撒手不管,而应突出政府的导向作用。要从宏观把控,以防承接区内部、彼此间或与国内产转出地之间的产品过于雷同、产能过剩、竞争格局不良等。面对消费市场,争夺与发展国内外体育市场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必须考虑的战略选择。因此,依据国外经验,政府要宏观调控,引导企业首先要抓好产品质量,重视用户对体育用品的使用体验,始终为了客户需求、感受研发新产品。要让企业正真意识到企业体育用品的质量是市场“立足之本”。当然创新不足是当前体育企业共同的痈疽。政府应当促进体育企业联合高校或体育院校深度合作,让高校为企业提供研发资源,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与锻炼环境,使两者在产学研合作途径上互惠双赢,弥补彼此的不足。

3.2 重视技术摄取,挖掘新型市场

承接体育制造业转移需要一定的战略防范。从当前承接规律看,跨国公司或转出企业不可能将高新技术培植于承接地作为今后的竞争对手,不会轻易让承接地区获得关键技术和工艺,他们的核心技术很难被引进。承接地所从事的生产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落差大的相关活动[20]。也就是说,承接地很难获得核心技术进入产业链的顶层环节。因此承接地区必须突破这一防范。但针对承接区来说,一些体育企业还比较弱小,还处在粗加工阶段,有些企业也只能通过代工的同时进行山寨化(模仿)、贴牌生产去实现原始的资金与技术积累。在体育产业承接进程中,这种现象是普遍的,是实现地区性品牌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应当正确看待与合理引导发展,政府部门不能在其创业初期进行“扼杀”;而需要鼓励地方企业主动摄取对方核心的、先进的相关生产技术与理念的同时,还得寻求新的体育用品市场。

由于承接地体育企业都比较弱小,其仿制的产品一般很难与国际体育用品巨头分享市场姜羹。因此,在承接初期,这些体育企业应当一边进行原始积累,一边开发国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首先,我国各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与广域性能为地方性体育制造业发展提供新方向。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分布于各承接地的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个性需求,运动喜好。依据身边市场需求开发体育用品是体育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其次,开发承接地周边的体育市场能有效避免“弱肉强食”竞争格局,也能避开多个承接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的不良结局。

再次,发展内需,开发国内市场符合目前经济调整与优化规律,还能获得当前国家重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借鉴国外重视“民族性”体育经济的发展思路弘扬我国体育文化与人文精神,提高国际社会认同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3.3 建设民族性体育主线,发展体育制造业

为了有效提高包括体育用品业在内的业主积极性,国外承接历程中,始终突出民族性经济发展策略主题,这既突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也体现出了政府计划与导向的重要性。对于我国中西部承接区来说,中央应当协调地方政府通过有效策略把“民族性”转为中西部“地方性”或“承接地”发展的情感主线。

其一,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要孵化承接地“地方性”与“地方型”体育制造业。地方政府一般善于利用减税、免租等形式积极招商引资、兴建工厂以求提升经济水平,却容易忽略外来技术地方化与体育产业孵化等发展思路。

其二,为地方性企业提供国际性体育用品业情报。让地方性体育企业紧跟时代前沿需求,开发新型体育用品,让逐渐壮大的、有一定势力的体育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抢占国际贸易市场份额。

其三,引导地方体育企业要把承接地作为市场发展的突破口,突出本土优势,寻找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市场。借用国外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发展或生产地方性特色产品。

3.4 依赖民族特色体育资源,开发体育用品需求市场

纵观历史,承接初期,弱小的体育制造业成为后期崛起之秀,呈现出共同的规律,是确立主体体育的核心地位,依附求存途经。尤其是以斯伯丁等为代表,把“本土运动”“民间体育”,甚至“学校游戏”进行推介,创立主体体育,推动本土体育发展、进而为体育用品业提高了内需、也扩大了市场,其推介经验与手段值得借鉴与学习。可以联合地方性高校、体育院系或研究机构,把承接地中民间、民俗特色体育资源进行整合或创编,然后邀请体育用品商、体育制造业一起,从学校向周边,从城市向农村逐步巡演、赛事等推介活动。推介中,承接地政府应积极支持与引导。

借鉴其合作途径。体育用品销量往往还与产品形象紧密相连。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承接体育制造业总是利用名人效应提升产品知名度。借鉴这种发展途径是,要依据资金链的多少抉择。资金较少时,先从当地的、本地区的地方名人或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员作为形象人;当体育企业壮大后,应与一些知名球星、球队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与销售量。

[1] 羊绍武.产业转移战略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99.

[2] 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 -207.

[3]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

[4] Briance Mascarenhas.International Industry Evolution Pattern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5,42:89-99.

[5] 靳英华.论国际间产业转移与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1.

[6]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 江和平.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6-180.

[8] [美]休斯,(美)凯恩.美国经济史(第7版翻译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8-50

[9] 姬大鹏.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规律:一个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98-101.

[10] 罗伯特·德·科克.全球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分析[J].环球体育市场,2008(2):22-23.

[11] 冯昭奎.日本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汤海鹏.日本体育用品的创新与发展—尤尼克斯公司50年创业、创新的风风雨雨[A].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2013.

[13] 罗钦文.台湾体育用品产业新蜕变:从品牌代工到品牌创造[EB/OL].[2014-01-01].http://www.chinanews.com. 20104.30.

[14] 体育用品国际贸易关税降低到零—访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罗伯特.德.科克

[15] [美]朱莉.B.斯特拉瑟,劳里埃.贝克伦德.鞋王耐克一个著名品牌的诞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6] 金春光.韩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 (9):93-97.

[17] Nahm,Andrew,A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Korea,Tradition &Transformation[M].Holly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1988.

[18] 王天伟.产业发展之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80-187.

[19] 美国学校体育部分.体育译文11[M].季刚,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20] 李欣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编辑 任丹)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rientation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Spor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Jiechun1,XIANG Yaguang2

The paper,depending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analyzes the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believing that the undertaking pla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lexible approval policies,efforts of supporting market competition,absorption of foreign technologies,creating self-owned brands,emphasi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sports,development of new sports markets,attention to user experience and devotion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These orientations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hina's underdeveloped areas to undertake spor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ports Industry;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Undertaking;Industrial Transfer;Sports Industry;Strategy

G80-0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5-0066-05

10.15942/j.jcsu.2015.05.013

G80-052

A

1001-9154(2015)05-0066-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HSKY2014D97);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07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TY014)。

王结春,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及体育教育训练学,E-mail:whwjch99@qq.com。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六安237000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2.Sports Institute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Liu'an Anhui 237000

2014-10-27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新时代中国体育用品进口贸易的研究进展、问题及优化路径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进口与体育用品出口互动关系研究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我们的“体育梦”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