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考

2015-09-29 06:08刘金玉
江西教育A 2015年7期
关键词:后教当堂先学

刘金玉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教依从于学、服从于学、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决定教,学法决定教法”的现代教学思想。

基于上述观点,我提出了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路。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以“学法优化”为理念,才会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实现“教学优化”,达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学法与教法的和谐统一,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

一、“学法优化”理念的解读与实践思考

“学法优化”的核心理念是“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绽放生命的色彩”。这是进行教改的思想基础,也是教改的最终目标。

一是理念的解读。“绽放生命的色彩”指向教改的本质——让学生获得。只有获得,才能发展;只有获得,才能享受;只有获得,才能奠基。绽放什么?绽放知识、能力、方法,绽放情感、态度、价值观;绽放分数、成绩,绽放素质、素养;绽放付出、努力,绽放品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说绽放了生命的色彩。“每一个学生”指向教改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45分钟的课堂,即教改就是改革效果不佳的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和效益,实现课堂时间安排的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实践的思考。要实现“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绽放生命的色彩”的教改理念,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让教法与学法优化起来,尤其是学法的优化最为关键。但是,学法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曾经在学校进行了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也不是不认真,不努力,学生也不是不吃苦,不听话,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注重学法研究,而学生在教师古板的教学下,只会死读书,死做题,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记、写。

鉴于此,学校针对学生“课堂作业不能课堂完成、课后作业抄袭成风”等问题,开展了“课堂作业当堂完成,且完成时间不得低于15分钟”的课堂教学实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就有了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反馈;“15分钟完成”,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当堂理解,并做好“当堂训练”的准备工作。通过两年的实践,初步形成“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当堂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师课堂讲课时间的减少,学生课堂活动时间的增加,发现各科教师都在增加课前预习内容,以弥补讲课时间的不足,这就导致学生课后学习时间过长,负担过重。于是,学校又开展了“取消课前预习、课堂让学生先独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堂完成作业”的课堂教学实验。这样一来,就砍掉了学生课前的学习时间,把课堂的学习时间都交给了学生。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更少了,这就反过来迫使教师改变教法——只有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才能最终做到“当堂完成作业”。经过5年的实践,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

二、基于“学法优化”理念的课堂模式

一是课堂模式。“学法优化”的教改理念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体现。其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指课堂教学中三个主要学习环节,这是从学生角度提出的学习策略。

“先学”——在教师科学引领下,学生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后教”——在“先学”的基础上,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学生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当堂训练”——在“先学”和“后教”的基础上,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进一步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

从上述三个教学步骤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学法优化”理念的课堂,“实践”“探究”“学习”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首先,“实践”“探究”“学习”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关注的主体,体现教育“为了每一个”的目的。其次,课堂是学习最基本的阵地,只有课堂学习效益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减负高效”,才能促进学生真正可持续发展,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享受;第三,教师要切实做好“学法”指导,且“学法”指导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先学”时“科学引领”,“后教”时“科学引导”,“当堂训练”时“科学组织”;最后,“后教”必须建立在“先学的基础上”,“当堂训练”必须建立在“先学”和“后教”的基础上,三个环节前后相承,步步为营,丝丝相扣。

二是课堂特征。

1.真实。主要是学习时间的真实。学习时间通常有三段,一是课前预习,二是课堂学习,三是课后作业。其中,课堂学习是最为真实的,这一时间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其他两段时间不能做到。为切实保证所有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要求做到:第一,变课前预习为“课堂先学”;第二,进行“当堂训练”。如此,把学习的过程全部放在课堂中完成,既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又实现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真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的本质就是实践、探究、认知、思考,这是所有学习行为的共性。但在具体的学科中,却必须体现个性,即学习行为必须体现学科的特性。例如语文课,必须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等学习行为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又如数学课,必须通过学生的经历、思考、做题等学习行为来求得数学水平的提升;再如理化课,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比较、思考、结论、应用等学习行为来发展自己的能力……这都要求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从学科学习的特点出发,体现学科性的特点,而不能搞一刀切,诸如统一的“看书做题”“根据讲学稿回答问题”等。

2.有序。首先是学习过程的有序。从“先学”到“后教”到“当堂训练”,三个环节是有序的,体现了有效学习的序列性:“先学”,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后教”,则是通过学习分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当堂训练”,亦是通过学习应用、检测学习中的问题。显然,这符合学生学习的程序:暴露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应用检测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有序的:学生个体自我解决——学生群体合作解决——教师引导彻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充分放权,直到最后才被“逼”着出来引导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就保证了学生全过程都在学习,“先学生,再教师”,就把解决问题的“球”踢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踢球”的过程中,形成能力,获得长进。其次是学习目标的有序。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反复强调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提出“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学习知识只有做到有序推进,才能做到前后相承,积少成多,从小知到多知到大知。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立足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不得拔高,但可适当降低;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前一个目标一定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后一个目标一定是建立在前一个目标的基础之上,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前一个目标未达成之前,不允许进入下一个目标的学习;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在学习内容的教授上,必须先课本,再课外;在“当堂训练”时,先完成“必做题”,再完成“选做题”,再完成“思考题”……如此,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才能让学习行为真正发挥作用,使学生获得收益,得到发展。

3.紧张。“紧张”之意不是慌张、害怕、畏惧,而是在工作上做到急促、利落、迅猛、到位,做到不拖拉、不懒散、不推诿、不装腔。“移植”到课堂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上做到“三全”——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只有如此,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堂堂清”必须紧张。所谓“堂堂清”就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必须达到“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学会,当堂会学”。“堂堂清”看来容易,实际有一定难度。一堂课的目标任务都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如果不紧张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很难达到“堂堂清”。根据学情,“堂堂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基础各不一样,能力也不尽相同,让每一个学生达到“堂堂清”,必须付出努力,必须有技巧;“当堂训练”包括三类题目,就是 “必做题” “选做题”,还有“思考题”,让学生做到完全“清”是不容易的,这就必须要“紧张”地学习。其次,“自己学”必须紧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课堂,才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学法优化”的课堂模式把学生的学最大化,把教师教的行为最小化,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先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领”学习,做到“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后教”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都把“教”的权利拿出来了,只是做好“指导、引导”工作;“当堂训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训练,教师只须做好组织、监督工作。

可见,教师教的行为大大弱化了,而学生学的行为却大大强化了。要想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升认识,达到“堂堂清”,只有靠自己了,不“紧张”怎么行?而且,取消课前预习、当堂完成作业、课后作业校本化(限时限量完成课后巩固作业),学习只能靠课堂45分钟的努力,“逼”着学生“紧张”地学。事实上,这种习得的东西是最有意义,最为深刻,最长久,也最具效能的。基于“学法优化”理念的课堂模式,由于突出了学得真实、学得有序、学得紧张,因而才会学得高效。

猜你喜欢
后教当堂先学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
“先学后教”